又是一年毕业季,又到了与同窗好友挥手道别,奔赴下一段旅途的时候。法学院毕业生学子即将走出校园,在离别之际,回顾研究生生活,毕业生们又有怎样的收获和感触?
法学院研究生新媒体中心特别推出“优秀毕业研究生专访”栏目,和大家一起走进2023届毕业研究生们的往日时光,感受他(她)们独特而精彩的校园经历。
本期带你认识2020级法律硕士毕业生——杨扬。毕业后顺利入职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是什么样的经历促成了她的选择?临别之际,她还有什么寄语想送给学弟学妹?
(杨扬和她的家人)
杨扬,湖南长沙人。2023届法律硕士(非法学)毕业生,曾获校级一等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级“优秀研究生”,曾参与高中导师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法治实施路径研究》,曾获“第三届全国高校党内法规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奖;获得西南政法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党内法规西部论坛”优秀论文奖等。
初见杨扬时,自信、大方的气质就吸引了我们,她温柔地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希望能给学弟学妹更多的经验。”在专访过程中她也做到了坦诚、率真,结合自身经历对提问进行了全面、耐心的回应。
杨扬在读研前的人生阅历十分丰富,本科毕业时她并没有选择考研,而是直接进入职场,工作7年的她既有在外企任高管的过往,也尝过诸多创业的坎坷和艰辛……这些经历让她拥有了强大的内心,也使得重返校园后的她——目标更明确,信念更坚定。
学习:年龄并非障碍,聚沙方能成塔
杨扬想要通过读研弥补遗憾。在本科毕业时,她并没有读研的想法,多年工作、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的积累后,尽管已经具备特定行业的知识和技能,但她还是看到了自己在职业发展方面所面临的瓶颈和局限。在朋友的鼓励下,杨扬希望自己能抓住机会改变,让30岁以后的人生少些遗憾。2019年已经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的她选择通过读研来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学术水平。在专业的选择上,杨扬曾在之前的工作中遇到过法律纠纷,也参与过一些民事诉讼,这些经历激发了她对法律职业的热爱,因此决定跨专业考研,深耕法律领域。
相较于年轻的同学,杨扬认为工作后读研会更清晰自己的薄弱项,更加重视学习的机会,更珍惜在学校的时间。在上课时,她经常坐在前排,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和学习,也在课业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然,对已经结婚生子的杨扬学姐而言,她也认为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家人的鼓励,她做出的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能看到家人的支持。
在科研方面,杨扬曾参与过导师的国家级课题,并获得过相关奖项。杨扬建议研究生在学习时应当独立完成课程论文、积极参与课题的撰写。在写论文时要多读文献,要主动发现问题并认真钻研,这一过程对毕业论文和今后的工作都意义非凡。
生活:确定目标 锤炼内心
虽然在读研期间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杨扬都能用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内心去面对。因为是工作后读研,没有退路、没有试错成本让杨扬成为了一个内心强大且有坚定信念的人,她用积极的态度和努力的付出度过了三年研究生生活。她相信,内心强大能更好地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出出色的成绩。
在读研时杨扬也有一些遗憾。比如并没有参与很多学院的活动、与同学的交流也较少……但她明确知道自己再次进入校园的目的是学习知识,相比较实习、活动、社交而言,学习才是她研究生生活的主旋律,“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规划合理地分配好读研的时间,实现自己的目标,弥补自己的短板。”
杨扬认为在生活中要建立内在的坚定信念和成熟价值观,不能被外部评价左右。在一个功利主义且过于注重结果的社会中,人们常常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压迫,但她相信,真正陪伴自己一生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和独立的人格,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成为自己认可的、自己尊重的、自己欣赏的人。
职业规划:个人实力定岗 重视信息获取
杨扬坦言自己入校时的职业规划并不是公务员。在入学之初,杨扬的职业选择是深耕法律,希望能够读取博士并进入高校工作。她也提到在本科毕业时,考公也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就业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公务员的社会认可度与稳定性是杨扬选择这个职业的重要原因。杨扬建议职业规划要结合自身情况,在自己所看重的职业认可度、稳定性和薪酬之间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在考公经验的分享上,杨扬建议要根据自身实力选择报考岗位。考公是一场信息化十分发达的考试,需要注重培养信息获取的能力,同时要花更多时间复习,“功夫到家,结果就不会辜负你。”
寄语:敢于试错 坚韧不屈
回想过去,杨扬对毕业时没有选择读研或考入体制有些许遗憾,也坦言如果回到当初,在知道结果时可能会改变自己的选择,但“去经历才会有遗憾,不经历连后悔遗憾也不会有。”年轻时不应给自己设限,“所有的选择都是一种经历,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财富。”
经历过挫折后可能会有遗憾,也可能会有抱怨,但要坚定地做下一个选择,去付出更多的努力,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更重要的是在面对困难后要将遗憾与抱怨化作奋斗的动力,投入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