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蒋海松
摄影 | 贾停 万欣涛
(论坛现场)
2021年7月17日,湖南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新时代法学期刊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暨“《湖湘法学评论》创刊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利明教授、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张新宝教授、《中国法学》总编辑黄文艺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官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三十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话法学期刊发展大计。
(《湖湘法学评论》出版许可证)
与会专家表示,《湖湘法学评论》的成功创刊,不但是湖南法学界的一件大事盛事,也是全国法学界和法学期刊界的一件喜事好事,振奋人心,未来可期。在新时代,要推动法学学术期刊繁荣发展和改革创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为良法善治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论坛由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湖湘法学评论》主编屈茂辉教授主持。屈茂辉教授介绍了论坛背景。经过新闻出版署今年审批,湖南大学之前主办的《经济数学》更名为《湖湘法学评论》,该刊由教育部主管,湖南大学主办,《湖湘法学评论》编辑部负责出版发行,由湖南大学期刊社指导,依托湖南大学法学院进行建设。2021年9月将首次出刊。《湖湘法学评论》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刊载法治建设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突出实证研究特色,服务法学理论创新和法治中国建设。在《湖湘法学评论》创刊之际,举办研讨会,既为新刊的发展问计于各位专家教授,集思广益,也是为法学期刊界凝聚共识,推动创新发展。
湖南大学期刊与出版社社长李文邦在会上宣读了筹建中的《湖湘法学评论》编委会名单。刊物的学术顾问和拟聘编委都是知名法学家,包括诸多知名法学期刊主编。
李文邦社长宣读拟聘编委会名单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以“回答时代之问 铸就名刊精品”为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指出,《湖湘法学评论》的创刊,在我国法学期刊方阵中又增加一支劲旅,优化了法学期刊布局,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将《湖湘法学评论》办成精品名刊,他建议应注重价值导向,做好思想引领,依法依规办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承湖湘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发扬毛泽东当年办《湘江评论》的精神,以宣传最新思想为办刊宗旨。继承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传统,依托千年学府和和湖大法科的深厚底蕴,推动中华法治文明的伟大复兴;推出精品栏目,凝练办刊特色,以风格树立品牌,用特色铸就形象。
张文显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提出,相对于庞大的法律从业者和法学院的数量来说,对比其他学科,法学期刊严重偏少,严重制约了法学的发展,影响了法学人才的成长。新刊创办,确实可喜可贺,未来可期。法学期刊建设应做好“抓基础、有特色、高质量”的“九字经”。要注重基础学科、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理论与实践中基础性大问题,而非仅仅关注局部性暂时性问题;应守正创新,针对热点难点,推出重大策划,走特色发展之路,避免同质化;高水平论文是刊物的生命,要从选题到审稿严格把关。
王利明发言
北京大学教授、湖南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姜明安发言提出,办好刊物是有很多方法、很多技巧,但最重要的不是方法与技巧,而是办刊旨趣与指导思想。既要坚持主义引领,又要有问题导向。历史上《新青年》与《湘江评论》的成功即在于兼顾这两者,不是空洞的高谈,要谈问题,但也不是琐碎的讨论,而是有价值关怀。要聚焦法学界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又要对此进行精深的学理研究,注重法学的价值引领。
姜明安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张新宝对刊物的发展进行了具体指导。他发言建议,在栏目设计上,应注重包容性强,面不能太窄,点不能过细,否则难以为继;热点当然要聚焦,但热点也常变换,必须守正创新,注重长远发展;要培育地方优秀作者和可持续的作者队伍;选题不能仅关注法治研究,也应包括有价值的法学教育探讨;注重地方法治中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理论提升,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发挥法学期刊在学术质量、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和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引导把关作用。
张新宝发言
《中国法学》总编辑黄文艺教授代表《中国法学》杂志社提交了贺词。贺词指出,我们相信,《湖湘法学评论》的创办,将为法学期刊发展带来新能量,为法学研究创新增添新动力。期许新刊站在法学学术和法治实践前沿,回答法治“时代之问”与“中国之问”,早日办出特色品牌,早日办成大刊名刊。
黄文艺发言提出,新时代办好法学期刊要有新思路新要求,建议要发挥好五种作用:法学学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强学术组织和策划,推动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创新;法治中国建设思想智库作用,为良法善治提供智力支撑;优秀人才孵化器作用,服务法学人才,培养法学人才;法学学术交流的平台作用,规范学术交流,推动中外法学交流;法学学风建设的推动作用,应推动学术争鸣,批判学术不端,引导大家做真学问大学问。
黄文艺发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法商研究》主编姚莉教授发言提出,办刊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意识,及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需要找准定位,切忌全面开花面面俱到,要利用比较优势,发挥学校特色与优势学科的特色,找准符合时代需求、反映自身专长的点发力;保持战略定力,理性对待一些考核指标;促进国际交流,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与外文数据库的合作、建设双语网站。
北京大学法学院白建军教授发言提出,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特色的关系,计量法学虽然面不是特别广,但湖大在此有优势,每年都召开计量法学年会,已形成传统,不应放弃,可以好好提升;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切忌对问题进行肢解,对重大问题组织不同学科学者共同笔谈;匿名评审方式也要进行优化,主要是提出意见建议,促进论文质量提高,但不宜让专家判断是否值得发表;培育写作队伍,靠名家约稿有名人效应,但并不太现实,要注重长远,不要拒绝年轻学者、博士生的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柴荣教授发言提出,要尊重作者,哪怕对于拒稿的文章,也可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方向;名家约稿并不现实,名家时间都有限;重视青年学者,从博士毕业到评上教授前往往是产量很高的时段,有冲劲,要多鼓励,但是要给予具体帮助,给具体修改意见,这对青年作者帮助很大,也有利于未来;重视现代传播手段,建立好的微信交流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肖建国教授发言提出,重视现有法学期刊成功经验,特别是几本新晋核心期刊,确实有其值得学习之处;湖南的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有其优势,《湖湘法学评论》以地域命名,但不能局限于地域,局部经验也可以提炼出一般性命题,要做学术理论提升;名家论坛是提升影响力的标尺,当然应重视,但年轻学者、博士生有冲劲,时间上更能投入,两个群体都应重视;注重板式设计与栏目设计,学术刊物也要读者美感。
肖建国教授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院院长、《比较法研究》主编解志勇教授发言提出,要探索刊物发展规律,杂志的成长有一个过程,期刊方阵中也是分层的,要找准自身定位;文章的比例值得研究,名家大咖与青年作者有适当比例,但最多的还是这两者之外的中间部分;创刊之际,可扩大名家比例,好有带动效应;学科要平衡,注重基础问题与热点问题;用稿质量严格把关,质量不高的稿件让作者蒙羞,也让刊物声誉受损;优化审稿环节,让办刊成本发挥最佳效应。
解志勇发言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当代法学》主编李建华教授发言提出,要做好规划,结合学科优势,培养品牌栏目,找准突破口;注重编辑队伍建设,专业编辑责任心较强,兼职编辑学术水平高,但对编辑技术的规范要求不重视,需要培训技术规范;要发挥学科特长,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因为学科平衡带来平庸化,主要看论文质量;建立有效公平的评审制度,匿名评审很重要,但不是全部,要注重多元评审方式。
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经贸法学评论》编辑部主任王乐兵发言提出,注重用稿质量,设计特色栏目,注重办刊特色;名家约稿当然有必要,但名家太忙,产出也是有限的,未必约得到最好的文章;应扩大作者来源,注重队伍建设,推动政策支持,扶持青年人成长,导师带学生发稿不能一刀切拒绝,关键是质量,灵活方式更能鼓励青年人成长。
国家法官学院教授、《法律适用》副主编梁欣发言提出,办刊要有情怀,一本杂志有两个上帝,即作者群体和读者群体,要真正做到对这两个群体的尊重,刊物也便有了生命力;好的审稿意见可以帮助作者成长,帮助论文修改完善;学科平衡可适当兼顾,但不是机械平均,越平衡便越没特色,新领域、新特色应大胆聚焦,大篇幅推出,以打造特色;注重新时代新媒体宣传手段,摒弃纸媒传统传播方式,注重电子刊物的灵活性,刊物也必须有自己的营销手段和专门的宣传团队;组建专业的编辑队伍,好好培育,行稳致远。
北京大学教授蒋大兴发言提出,发稿方式可以灵活处理,探索网络发表与纸质版发表兼容的方式;不能一刀切拒绝师生或者多作者联合发表,比如数量法学研究必须要学生参与;要从“查重”到“查新”,查重系统的广泛应用也催生了一些改编高手,可以熟练躲过系统查重,但观点丝毫没有创新之处,除了机械对比,更要综合审查,看论文有无创新之处;尊重作者,来稿必回,尽量速回,对于作者收稿后要及时通知,没通过的也可给出审稿意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北京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高桂林会长发言提出,新刊物要有新气象,找准新定位;刊物也是分层次的,老牌的已经成名的大刊自有优势,新生刊物要有差异化的发展路线,发展之路不宜雷同;注重新学科,新学科带来新关注新生命力,传统学科多,但转载率低,关注度不高;学术标准与市场机制都要注重,学术标准与宣传手段都要兼顾,不能只有纯学术措施,也要考虑市场评价机制。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张新宝做了总结讲话。他肯定了专家们对刊物发展提出的良好思路,通过广泛讨论达成了期刊发展的诸多共识,比如重视质量、重视导向、重视特色等,引导学术研究立足中国实际,回应现实关切。最后他侧重谈了匿名评审机制和主编负责制关系,建议对现有评审方式进行优化。
论坛现场
北京大学教授、《中外法学》主编王锡锌,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孟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尹少成副教授以及湖南大学法学院张智辉教授、周珂教授、谢佑平教授、郑鹏程教授、副院长黎四奇、党委副书记罗英、副院长喻玲、副院长蒋海松、院长助理展鹏贺等参加了会议。
(全体成员合照)
经过讨论,与会专家达成诸多共识。专家们表示,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法学期刊是荟萃和展示法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平台,对推动法学理论创新和法学研究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为推动法学期刊创新发展,应坚持价值导向、问题导向;凝练办刊特色,树立风格品牌,关注中国问题,为良法善治提供智力支持;发挥学校特色与优势学科的特色,注重编辑队伍建设,培育高水平作者队伍;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对法治经验进行理论提升,讲好新中国法治和法学故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和法学自信,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和话语体系。
媒体报道
会议的成功召开和《湖湘法学评论》的创刊引发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及广泛报道。截止到发稿时为止,已有《光明日报》、人民网-人民资讯、中国新闻网、法治日报—法制网、检察日报-正义网、《法治周末报》、《三湘都市报》、红网、《长沙晚报》为此推出报道。
部分媒体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