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贺晨霞,中共党员、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刑法学。自在湖大读博以来,在《知识产权》《法治研究》《人权研究》等刊物发表CSSCI3篇,另被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一篇。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湖南省优秀毕业生、湖南大学校长奖学金、湖南大学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
在湖南大学法学院2025届毕业生中,贺晨霞的学术履历令人瞩目:CSSCI期刊发文3篇、国家奖学金得主、湖南省优秀毕业生……这位深耕刑法学的女博士,凭借坚定的信念,走出了一条扎实的学术之路。从硕士到博士的每一步,都镌刻着她对知识的敬畏与对法治理想的坚守。今天,让我们走近贺晨霞,聆听她的成长感悟与科研心得。
01 铭记恩师:于谆谆教诲中领悟学术之真谛,于耳濡目染中体会传承之精髓。
在跟随张智辉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贺晨霞从恩师的教诲与指点中深刻领悟学术的真谛,并在耳濡目染中体味到传承的意义。张智辉教授常告诫学生:“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人,不要浮躁,心要静下来,多读、多写。”这种心态不仅对贺晨霞博士的学术研究大有裨益,更在她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始终保持冷静与专注。与此同时,张智辉教授的学术生涯与职业经历,也为贺晨霞博士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榜样。张智辉教授从法律实务部门转向学术研究的历程,以及在不同岗位上的全情投入,都不断激励着贺晨霞博士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积极探索、勇敢前行。张智辉教授以身作则,以切实行动深刻诠释了作为教师与学者的责任与使命,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使贺晨霞博士深切感受到学术传承的深远意义。
02 学习成长:磨砺“真学问”,下足“笨功夫”
“学术是自我突破的阶梯。”贺晨霞坦言,读博的初衷源于对刑法学研究的深度热爱。自硕士阶段起,她便习惯与文献为伴,在《刑法》条文的字斟句酌中寻找研究灵感。“与其焦虑成果,不如专注当下。每一篇论文都是思维的淬炼。”她分享了“三阶段写作法”:两星期沉浸式阅读文献、两星期系统性构思写作、两星期精细化修改打磨。“写论文如同雕玉,急躁只会留下裂痕。”她强调,学术研究需要下“慢功夫”,例如在撰写硕士论文时,她曾耗时一个月整理上千份裁判文书案例,只为确保论证的严谨性。
03 论文发表:聚焦“真问题”,探寻学术深度
“选题要像显微镜,唯有聚焦方能洞悉本质。”她以代表作《论假冒注册商标罪中“基本无差别”商标的认定》为例,将宽泛的“假冒注册商标罪”限缩至“基本相同商标”这一具体领域,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司法实践中的认定难题。“与其盲目追逐热点,不如挖掘实践中的‘真问题’。比如实务中的疑难案例,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 对于论文投稿,她提炼出三条“黄金法则”:第一,精准对标期刊:深入研究目标期刊近三年的发文情况,从选题到框架进行全面模仿;第二,摒弃盲目海投:优先选择与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的C扩或集刊,以此积累投稿经验;第三,搜集投稿信息:建议通过万维期刊网获取他人投稿经验,以便更好地了解投稿流程与技巧。“我曾因追逐热点写过几篇‘速成文’,结果屡屡碰壁。后来才明白,深耕细作才是硬道理。”
“麓山苍苍,湘水泱泱。愿我们永葆求真热忱,以专业之力守护法治星火。”从青涩硕士到卓越博士,贺晨霞用扎实的学术足迹诠释了“厚积薄发”的真谛。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一盏照亮后来者的明灯。在未来的征途中,愿每一位法科学子都能如她一般,以坚韧为舟,在法治长河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