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骊安
(本科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生,获“中伦文德杯”第四届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法学论文组一等奖)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本次大赛的参赛选手在这里发言。本次大赛不仅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写作能力锻炼机会,也为我们打开一扇崭新的、面向未来无限可能的窗。
作为一名法学院的学生和写作者,我需要思考如何让文章在“法教义的内与外”都言之成理、言之有物。教义之内,我们需要进行非常扎实的法条解释适用,以现行法为依托,概念精准、体系周密、科学思维;教义之外,我们需要思考选题如何关切呼应社会,论证如何融入实质理由,结论如何想时代之所想、解决切实问题。这些令我时常困惑的,恰恰又无比吸引我。
在我看来,法教义学的魅力,在于它用逻辑编织出一张周密的网。请求权基础的推演、构成要件的解释、规范目的的诠释等等。这些严谨精确术语的背后,是法律人对确定性的追求。它像数学家证明定理一般,要求大前提周延、小前提确凿、结论严丝合缝。在教义的精美构造中,我看到的不仅是规则的权威,更是一种对正义信仰,唯有逻辑的自洽,才能为复杂世界锚定秩序的坐标,在价值多元的时代为分歧架起一座可对话、可沟通的桥。
但如果我们的研究只满足于在教义学的框架内自圆其说,难以看到真人、真事、真问题,那么法学便成了一门精致的空中学问。这或许需要几个方面的努力:其一,深耕案例,从成千上万的裁判文书中,看清司法实践的真实逻辑,发现条文与现实的落差;其二,对话实践者,走出书斋,让学术思考接上地气,直面问题,寻找具体案件中的应然。教义学的“工具理性”之外,我们还需要看见条文背后具体的生命、让法律照进人间的褶皱。教义学的形式理性,必须与社会的实质关切共振,否则它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精度”与“温度”,是法学的双重使命,也是作为一名法科学生持续的目标与追求。我知道这很困难,但这是我未来不懈努力的方向。
幸运的是,作为一名写作新手,我在这次大赛中锻炼成长了许多。这次大赛在无数地方彰显了对青年学子的呵护与关切,从初赛后详细深刻的反馈意见,到复赛赛场中专家评委发人深省的点评金句,促使我们不断认真规范学术表达、修改完善论文。每一篇论文的初稿都难免粗糙,但通过反复修改,调整结构、打磨措辞、删减冗余,文字会逐渐褪去青涩,显露出思想的棱角。在参赛过程中,我也消化和吸收老师们的建议和观点,锻炼和提升着自己的写作能力,从“写清楚”到“写深刻”,读该读的书,查该查的案,写该写的字,我相信,法学的大厦,正是由无数块朴素的砖石垒砌而成。学术研究,没有捷径,唯有深耕。
作为一名法学生,我深知法学是一座没有顶峰的高山。获奖的喜悦背后,更多的是反思。我常问自己:是否真正读懂了判例中的争议焦点?是否在文献梳理中做到了穷尽与严谨?是否在写作时兼顾了逻辑的严密与表达的清晰?我会把这份荣誉当作新的起点,带着谦卑与热忱,继续在法律的道路上踏实前行。

最后,我想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郑彧老师,老师在通说之外为我注入商事思维、启发我关注民商事实践中当事人之间具体的利益关系和诉求,他的建议既具宏观框架、又注重微观细节,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总是能给予及时、详细、耐心的指导,帮助我理顺思路、畅快行文。其次,我还想感谢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和可敬可爱的老师们,带我步入法学的大门,领略到民法与商法的无穷奥妙,初窥学术的门径。我很想感谢我的导师薛军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耐心帮助,让我体会到法学是关于公正与善良的艺术。

再次代表全体参赛选手,向本届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组委会的各位老师、参加评审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出席今天仪式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最诚挚的感谢。非常真诚地祝愿接下来的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能够越办越大,越办越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