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法学院 >> 学院新闻 >> 正文
您的位置: 法学院 >> 学院新闻 >> 正文

写作育人 办赛铸基 共谱法治人才培养新篇章 | 在“中伦文德杯”第四届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颁奖仪式暨写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时间:2025-04-22 浏览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评委老师、获奖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也非常惶恐受邀参加“中伦文德杯”第四届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颁奖仪式暨写作研讨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大学法学院向大赛组委会、湖南大学法学院、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以及所有为赛事辛勤付出的评委、老师同学和工作人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是你们的远见卓识与无私奉献,为全国法科学子搭建了这样一个思想碰撞、才华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向所有获奖同学表示热烈祝贺!你们的卓越表现,展现了新时代法科青年的蓬勃朝气与深厚学养。在此,我谨从以下三方面与各位交流拙见,敬请批评。

第一,以赛事平台为媒,共赴法学教育改革使命。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历经四届,已成为法学教育有影响力的赛事之一。它不仅是对学生法律思维与表达能力的锤炼,更是对法学教育改革方向的积极探索。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提出要“形成内容科学、结构合理、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法学教育体系和法学理论研究体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明确要求“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正是上述目标的重要抓手。通过写作,优秀学子们将抽象的法理逻辑转化为具象的实践智慧,将中国法治的理论与实践提炼为世界法治文明的共同财富。本届大赛中,目前就读于我院的朱骊安、万以心两位同学分别斩获奖项。这主要归功于她们个人的不懈努力,归功于本科母校的系统培养。她们的作品既体现了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又彰显了立足中国实际、回应时代问题的创新思维。她们从华东政法大学、湖南大学来到北大的跨校成长轨迹,正是法学教育“打破壁垒,协同育人”的生动注脚,印证了“东西协作、南北互通”的法学院校育人格局。今天获奖的同学不仅是个人的成功作品,也是法学教育改革的集体答卷。

第二,以法治思想为魂,共筑德法兼修育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法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北大法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一方面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核心课、实务课、案例研习课,与法治实务部门联合开设“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感悟“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治理智慧;另一方面,在学术训练上,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意识阅读”的习惯,通过基础方法引导学生吸收论文文献、典型案例的营养,完成“金字塔”式的积累递进,使学生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法治实践的深切关怀。

第三,以时代需求为向,共绘法治人才培养蓝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数字时代法学教育改革亟需探索。在这之中,以写作为代表的法律人基本功,始终是我们法学教育改革的基准绳、靶向标。刚才张文显教授的演讲为我们上了一堂深邃生动的法律+AI前沿专题课,令我们受益匪浅。尽管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工具让包括我们法律人在内的众多职业产生了一定意义上的饭碗焦虑,但以我们的法律写作大赛各个赛道作品为例,我想至少有三类重要能力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分别是“规范解释的硬功夫”“交叉研究的软实力”以及“国际表达的巧思维”。硬功夫打底,规范解释是法律人的基本功,在法律写作训练中,以条文评注、案例研习为抓手,系统锤炼学生从条文到法理、从个案到规律的规范解码能力,筑牢法学基本知识体系。软实力破界,交叉研究是当前时代知识产生的浪潮,我们应当以写作大赛为契机,推动法学与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度对话,在科技变革中开拓法治的新边疆。巧思维点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在写作能力的锻炼中,锻造学生“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叙事能力,真切提升中国法学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重。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同学,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不仅是一场赛事,一次智识思想的碰撞,更是一场法治精神的接力。它让我们看到,新时代青年法律人既有“铁肩担道义”的赤子之心,又有“妙手著文章”的卓越才华。北京大学法学院也愿与包括湖南大学法学院、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在内的全国法学院校、法律实务机构携手并肩,共同谱写“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法治人才培养新篇章。最后,预祝即将启动的第五届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再创辉煌!

谢谢大家!


湖南大学法学院版权所有©2019年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2号
邮编:410082   电话:0731-8882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