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法学院 >> 学院新闻 >> 正文
您的位置: 法学院 >> 学院新闻 >> 正文

重磅 丨 “中伦文德杯”第四届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颁奖仪式暨第五届大赛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时间:2025-04-20 浏览量:

文 | 蒋海松 窦金花



传法理文德,写锦绣华章。2025年4月20日上午,“中伦文德杯”第四届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颁奖仪式暨第五届大赛启动仪式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


直播回看



本次仪式由“教授加”直播

直播链接:

https://fjw8v.h5.xeknow.com/sl/2l6lKI


       (或识别二维码即可跳转回看视频)

出席本次仪式的嘉宾有: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大赛组委会名誉主任张文显;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大学教授江必新;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会长胡云腾;湖南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大赛组委会成员姜明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大赛组委会主任张新宝;大赛组委会成员单位代表、《中国法学》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黄文艺;北京中伦文德律所执委会主任李敏;北京中伦文德(长沙)律师事务所主任田学军;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曹升元;中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彭中礼;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史诗,以及第四届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获奖代表。

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黎四奇、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罗英、法学院党委副书记胡琼、副院长湛建云、副院长蒋海松、院长助理展鹏贺、法学院夏永宁、曹晓军等参会。



主持人、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黎四奇教授介绍与会嘉宾,介绍了赛事组织过程,向为大赛付出心血的所有人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激。他由衷表示,一项全国性法学专业比赛的组织离不开全体法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与付出,写作大赛凝聚了诸多前辈、同道的共同心血。


(风采录视频)

随后,播放了本次法科学生写作大赛宣传短片《传法理文德,写锦绣华章——“中伦文德杯”第四届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风采录》。温馨的短片记录了初赛、复赛过程,留下了选手勃勃英姿,汇聚了评委们的谆谆教诲。



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曹升元代表湖南大学致欢迎辞。他介绍道,法科学生写作大赛是湖南大学的光荣,是发扬湖湘文脉、建设富有历史传承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法学界、教育界的盛举。法科学生写作大赛是交流思想的舞台,是培养法治人才的重要载体,打造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亮点。大赛是学子们立言立德的尝试,是笔力脑力的综合体现,今日参赛选手也将成为明日法治栋梁。湖南大学将一如既往保障大赛的创新性发展。



北京中伦文德(长沙)律师事务所主任田学军代表捐赠单位致辞。他表示,协办大赛是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践行社会责任、助力青年成长的重要举措,大赛为广大法学学子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是散播法治光芒的思想盛宴,也为学术界与实务界对话的提供了新渠道。法治教育是法治建设的基石,法学学子是法治中国的未来,中伦文德(长沙)律师事务所作为大赛的独家赞助方,将进一步以开放的姿态保障大赛举办,并促进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对话合作。



著名法学家、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大赛组委会名誉主任张文显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法律写作的变与不变》为题做了主题讲话。他指出,五年以来,法科学生写作大赛硕果累累,为当代法学教育塑造了一个新标杆,必将彪炳法学教育史册。张文显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横空出世,并在不断重塑社会运行的逻辑和公共生活秩序。从AlphaGo战胜人类棋手,到ChatGPT撰写法律意见书,从Sora文生视频大模型再到今年DeepSeek,AI已从“配角”演变为“主角”,甚至在某些方面正在成为“导演”。法律写作也面临巨大挑战和冲击,迎来了诸多重要改变。这主要包括:研究领域的拓展——从“传统法学”到“数字法学”;写作方式的更新:从“人脑驱动”到“人机协同”;法律方法的迭代:从“法律思维”到“算法思维”。法律规则所蕴含的信息、技术、算法、智能等因素越来越多,数字法学愈发成为显学。要善于运用网络、数据、算法等信息技术,将传统的形式逻辑、乃至辩证逻辑与人工智能的思维范式相结合,形成集成性、智能化思维方法。

张文显提出,AI时代法律写作也有万变不离其宗的“不变之道”,这包括警惕算法黑箱,恒守公平正义;寻求匠心创意,消解AI幻觉;探幽法理智慧,回归人文经典。在智能时代,也存在算法偏见暗藏歧视、数据垄断破坏公平、黑箱操作遮蔽公正、主体异化消解根基、价值漂移冲击伦理等严重问题。应严禁用AI代写学术论文,坚信创造性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更应坚持经典阅读,以反思的思维方法对待人工智能法律问题。要高度关注算法背后的正义原理和道德公理。算力无边,但文心不朽;算法炫技,唯法理永恒。他倡导,面对AI时代,法律人应当拥抱技术,但不盲从技术。AI时代的法律写作,既要有“变的速度”,也要有“不变的定力”。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信仰;变的是方法,不变的是初心。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技术变革,但当永远铭记:“法律是公正与善良的艺术。”张老师的鞭辟入里、高屋建瓴的发言让大家深受教益。

在颁奖环节,由与会嘉宾为获奖代表颁奖。经过初赛匿名评审、参赛资格复审、复赛专家评分、专家组讨论拟定获奖建议名单和大赛组委会审定,本届大赛最终确定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3名、优秀奖10名、优秀指导奖2名,优秀组织奖2名。



其中,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朱骊安《论违约金的惩罚功能与责任控制》获得法学论文组一等奖,大赛组委会名誉主任张文显进行颁奖。



华东政法大学王润泽《道交法第47条“行人正在通过人行道”的解释与判断标准——贝汇丰诉海宁市警察大队交通管理行政处罚案评析》获得案例评析组一等奖,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湖南大学特聘教授江必新进行颁奖。



四川大学肖杨、华东政法大学徐鹏程获得法学论文组二等奖,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会长胡云腾进行颁奖。



中南民族大学巴合努尔·巴哈提别克,陈佳妍、陈怡景、张沁榆三人共作获得案例评析组二等奖,湖南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大赛组委会成员姜明安进行颁奖。



浙江大学冉婷匀、西北政法大学牛世杰同学获得经典书评组二等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大赛组委会主任张新宝进行颁奖。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芷维、中国政法大学黄日昕、湖南大学/北京大学万以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张宇恒、苏州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周芷悦、河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谭尹傑、中国政法大学王思远、中国海洋大学季嘉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蔡佳玉获得法学论文组三等奖,大赛组委会成员单位代表、《中国法学》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黄文艺教授进行颁奖。



中南大学刘宏昕、东南大学刘畅、西南财经大学杨时恒、浙江工业大学金子涵获得经典书评组三等奖,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曹升元进行颁奖。



中南大学彭中礼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杨帆教授获得优秀指导奖。北京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执委会主任李敏进行颁奖。



北京大学法学院、东南大学法学院获得优秀组织奖,湖南大学法学院湛建云副院长进行颁奖。



获奖学生代表、北京大学朱骊安同学发表了获奖感言。她说,本次大赛不仅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写作能力锻炼机会,也为我们这些写作新手打开一扇崭面向未来的窗。这次大赛在无数地方彰显了对青年学子的呵护与关切,从初赛后详细深刻的反馈意见,到复赛赛场中专家评委发人深省的点评金句,促使我们不断认真规范学术表达,锻炼和提升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优秀指导奖获奖代表、中南大学彭中礼教授发表获奖感言,分享了指导教师的心得。他说,论文指导过程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旅程。一个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关键,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引领学生解决资料收集瓶颈、论证逻辑陷入混乱、语言表达上不够精准等具体问题,积极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完善论文。论文写作大赛,不仅是对学生们学术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创新思维的检验。应该积极关注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挑战,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引入了跨学科的知识与思维。



优秀组织奖获奖代表、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团委书记史诗发表了获奖感言。史诗提出,写作大赛已成为法学教育有影响力的赛事之一,这是智识思想的碰撞,更是法治精神的接力。它不仅是对学生法律思维与表达能力的锤炼,更是对法学教育改革方向的积极探索。面向未来,建议以赛事平台为媒,共赴法学教育改革使命;以法治思想为魂,共筑德法兼修育人根基;以时代需求为向,共绘法治人才培养蓝图。法学教育应“打破壁垒,协同育人”,共建“东西协作、南北互通”的法学院校育人新格局。



颁奖仪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之后,进入主题讨论环节。大赛组委会主任张新宝教授主持召开了“案例写作指引的撰写体例”专题研讨。张新宝发布了案例写作指引初稿。该指引倡导,在案例的选择与加工上,以真实刑事、民事、行政案例作为素材,一般是终审案例;案例应进行提炼加工,匿名化处理;将素材提炼到不超过3000字的评论对象。写作内容建议包括对争论点的评论、对双方当事人主张以及举证的评论、对证据审查与认定的评论、对说理的评论、对裁判结果的评价等等。


随后,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会长胡云腾进行了与谈,以共同完善案例写作指引。



江必新在发言中对人工智能在法律审判的运用持积极态度,但建议要对此进行合理的人工训练和审查,人工智能的水平也取决于运用者的水平。案例中的法律元素的提炼要精准,过度概括与过度扩张都不合适。要重视法律适用的构成要件,以规范使用。



胡云腾发言指出,写作大赛是湖南大学整合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让教学教育走出校园的尝试,体现法学教育的社会责任,是富有家国情怀的重要举措。他重点讨论了案例研究中提炼裁判要旨这一问题。他提出,提炼裁判要旨是案例学习与研究中的重中之重,裁判要旨是关键所在,是案例的精华。目前案例库的指导性案例还不够多,主要是提炼裁判要旨的能力有待提高。提炼裁判要旨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为了更好提炼裁判要旨,他做了四点建议,即重视案例学习、培养案例眼光、进行相关技能训练、丰富相关知识。此外,也应注重案例中的说理研究和从案例中提炼法理,进行理论创新,凝聚司法智慧。他认为本次大赛发布的案例写作指引初稿虽然还很简略,但对确立提炼裁判要旨的规则是个很好的开端,未来应加大这一方面的研究,并建议大赛组织法与中国法学会案例研究会合作进行专题研讨。



研讨结束后,由大赛组委会主任张新宝教授做总结讲话并宣布第五届大赛启动。至此,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由大赛组委会主办、湖南大学法学院发起并承办,首届大赛于2019年8月启动,每年举办一届。比赛旨在推进法学教育改革,提升法律写作水平,培育时代英才。四届大赛中,共有3900多篇文章参赛,4000多名学子竞秀争雄。全国几十家媒体进行了上百次密集报道,并入选法学教育十大年度新闻。

附:“中伦文德杯”第四届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获奖名单

一、优秀作品奖



注:因大赛赛程跨越学年,部分参赛同学的身份由大四本科生转变为研究生,故所属高校出现两所学校,多位作者相关信息以第一作者为准。获奖证书将以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称信息为主。


二、优秀指导奖

彭中礼 中南大学法学院

杨帆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三、优秀组织奖

北京大学法学院

东南大学法学院

湖南大学法学院版权所有©2019年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2号
邮编:410082   电话:0731-8882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