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法学院 >> 法科写作大赛 >> 大赛动态 >> 正文
您的位置: 法学院 >> 法科写作大赛 >> 大赛动态 >> 正文

方斯远:法律写作的进阶训练——第一届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优秀指导奖”获奖代表感言

时间:2020-12-23 浏览量:

(颁奖仪式会场)


编者按:2020年12月20日下午,第一届“未来精英杯”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颁奖仪式暨第二届大赛启动仪式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比赛由大赛组会委主办、湖南大学法学院发起并承办。暨南大学法学院方斯远老师作为“优秀指导奖”获奖代表发表了感言。特此编发。


(优秀指导老师奖获得者方斯远发表感言)


各位尊敬的前辈,同仁,尊敬的组委会:

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来这里参与“未来精英杯”的颁奖仪式。

老师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如果没有学生,老师这个身份就失去了意义。我很荣幸,今天能有机会见到这么多优秀的同学,他们参赛作品水平之高,当年同龄的我望尘莫及。而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指导的两位同学,荣获一等奖的刘亦婷和三等奖的余蔚琳。尽管站在“指导”的角度上,或许可以说我成就了这两位同学,但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是她们成就了我作为一名老师该当的身份和责任。

在我国,法学院的师生关系总是相爱相杀。每年我们都会听到不少同学抱怨,自己在学校里面没有学到相应的技能和安身立命的本领,以至于到了工作岗位,遇到很多困难,需要花大力气补课才能走上正轨。另一方面,我们也听到很多老师在埋怨,每年的论文季是自己最需要速效救心丸的时节,因为看到同学们的文章文法不通,问题意识缺乏,甚至基本格式都五花八门,他们感到身心疲惫。我相信大多数老师和同学都是认真的,彼此都付出了很多努力。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或许需要将心比心地看。

以我本人为例,最近的一篇文章写作前后历时四年,修订不下三十余稿,从中国问题意识的提炼,到比较法经验的借鉴,再到中国制度的建构方案设计,乃至文字的表达等,都花了大量的苦功。如果像我这样经过了法学本、硕、博乃至博士后训练的人,都要花上这么大的功夫,才能写出一篇能入编辑眼的文章,那就必须承认,“写作”是一项要求极高的技能,是一个人呈现,绝不是仅靠毕业前最后一年或者几个月的冲刺就能掌握的技巧。对法科学生来说,论文应该是数年苦功累积的综合素质的辉煌一跃,但可惜的是,尽管大家都付出了努力,但往往没能实现求学阶段最后一跃的升华,而这也是同学们就业后发展受到制约的重要原因。

这种困境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较为典型的是,大学老师与学生们的接触往往仅限于课堂授业,即便有诸如大创、挑战杯等各种比赛,囿于科研压力等因素,也未必有足够时间指导。尽管部分学校尝试开展专门的论文指导课,但实际上,如果学生在本科阶段未能打下坚实的基础,自然会对所谓的“问题意识提炼”、论证脉络、谋篇布局似懂非懂。


(颁奖仪式主会场)


这个局面如何改变呢?我自己做了一些尝试。我设计了一套训练方案,这些训练对研究生、博士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但刘亦婷和余蔚琳两位同学基于对我的信任,认真踏实地完成了。概言之,她们大一开始就学会对好的教材进行精读,做好思维导图式的读书笔记;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当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按照我布置的课外阅读目录以及自己寻找的文献,进行文献精读,并在此基础上做文献综述,两位同学大一时期,针对法律渊源的文献综述就已达三万余字;此外,还积极拓展对案例深度分析的能力,一方面,是从案例中提炼问题意识,尤其是法官说理中的“未尽之意”,另一方面,是从案例涉及的法律解释、续造当中,学习规则选择的标准以及立法漏洞的判断。在此,我要感谢两位同学对我的信任,也对她们这些年的卓越努力致以敬意。

我还要感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夏昊晗老师以及西南政法大学黄家镇老师所带的教学团队,因为这两位同学分别在中南和西南的暑假班里面都接受了鉴定式案例分析的训练,这有助于她们形成规范的案例分析思维,严谨的法律推理,以及养成在构成要件的论证中探寻法律漏洞的能力。另外,两位同学也在寒暑假中放弃休息,结合不同的材料预习课程,在形成体系化思维的基础上,体会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以说,她们今天的成绩,蕴含了数位老师的心血,我只是其中之一。在此,我要向各位显名和不显名的老师们有教无类的付出,致以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两位同学的成绩,凝练了她们规范化训练之下的扎实基础,以及诸多老师的无私付出。但不能否认,在写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相当不足,典型如问题意识的提炼上,仍然欠缺相应的高度,未能升华。在当代,文献和资料已经不再是制约写作的拦路虎,但如何从浩瀚的素材中进一步升华文章的主题,使之更具“一般性”,是法学论文写作的难点,也是我难以解决的困惑。而今天听到张文显会长的指导后,我领悟了出路何在,那就是应当将重点放在具体问题中的法理提炼。我们培养的是中国的法制人才,我们建设的是中国的法制,我们的同学需要具有是中国的问题意识。因此他们的写作训练,一定要关切我们的中国现实,要注重中国特色的理论提炼。制定法常变,而法理长存,如果他们可以通过写作,锻炼出从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具体制度的论证之上,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理,那我相信,他们无论在法律共同体的哪一个岗位上,都能成为一个适格的法律人,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贡献力量。

诚如张新宝老师所言,写作能力是法科学生安身立命之本。近年来我国司法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而在诸如司法组织、审级制度、人事制度等改革背后,有一项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需要我们法学界来完成的,那就是以写作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基础知识教授与综合能力训练。因此在最后,我感谢湖南大学的精心组织,感谢各位评审老师详实的指导意见,感谢各位评委的谆谆教导,也再次感谢各位优秀的同学们让我看到未来的希望和努力的方向!

谢谢大家!



湖南大学法学院版权所有©2019年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2号
邮编:410082   电话:0731-8882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