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色底层人物的艰辛生活在老警察的尽职尽责中一一展现,理想的持守在心灵的寂寞中散发着人性的温情。”
——2007年度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的授奖词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和社会阅历,湖南大学法学院法学2003班、法学2004班全体同学于2021年1月4日晚在南校区综合教学楼举行了第一次联合读书会。法学2003班学习委员李子韩、法学2004班学习委员杨仁共同担任主持人。毛靖雯和卢检花、陈慧婷和蒋婕、俞嘉莉和邹倩懿、张丽媛和刘潇潇、刘宇芩和杨仁总共十名同学组成了五个分享小组。
本次联合读书会主题篇目是田耳先生的中篇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用作者的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部关于孤独的小说。”外界有人评论道:“很难说这本书具体写了哪一个人、哪几个人,不如说,这本书写了我们的社会中的一个角落,那里发生的事情正在任何一个角落重复上演。”
主持人杨仁同学简要介绍了《一个人张灯结彩》的作者简介和外界评价后,联合读书会正式开始。
第一组:毛靖雯和卢检花
1. 毛靖雯——张灯结彩即认可,感谢经历即倔强
文题中,“张灯结彩”本是一个常见的热闹场面,是一场团聚的狂欢,包含着小于在内的众多人对家、对爱、对团聚最朴素的想法;而“一个人张灯结彩”就成了落空的期待和无果的等待。不只是小于或书中人物,我们在经营一段关系时,也常常渴望回应和结果,但却也总是不可避免地经历从期盼到失望到孤独无助的过程,而“一个人张灯结彩”则是对这段关系的结局最后的坚守和倔强。
生活还要继续,生活也需要仪式感,仪式感就是将原本没有意义的事情赋予意义。哑女小于在没有遇到她的“钢渣”时,大年夜会张灯结彩吗?但这一年,她这样做了,于是黑暗寒冷的日子里闪起了光。不必一切奢求结果,张出的灯、结出的彩就是我们对“他”曾来过的认可,即便只留下了痕迹,那也是今生今世的证据,从此往后一个人也能张灯结彩——感谢经历。
2.卢检花——无穷无尽孤独是常态,一个人张灯结彩是爱
本次联合读书会总体来说很不错,因为教室没有多媒体PPT的投影,所以略有一点瑕疵,但这并不影响大家读书分享的心情。
起初看到这本书《一个人张灯结彩》,我以为会是一本心灵鸡汤,直到我真正接触到它时,我才知道它是以一个刑侦小说的形式描写了普通底层人的孤独。小人物的生活也是热闹的,柴米油盐是生活的底色,只剩一个人时,也要张灯结彩。被叫做老胶鞋的老黄,哑巴女小于,想干大事、做炸弹的钢渣,在这个巧合的案件中碰撞在了一起,交织在一张生活的网里。在看到钢渣和皮绊只是因为抢劫出租车来钱快且多就去抢于心亮的车,又因为不小心被于心亮看到胎记将其杀害时,我不由得想起之前看过的电影《无名之辈》。里面两个抢劫犯不也是如此吗,作为底层人的不易,他们内心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想,让他们进入监狱的不是法律,而是他们的无知。最后书中提到一句话——“把事情推诿给时间,其实非常油滑,话没说死,等于什么也没有说。因为,时间是无限的。时间还将无限下去。”时间还将无限下去,那么孤独呢?非黑即白的日子里,孤独是常态,一个人张灯结彩是爱。爱自己,不一定要爱这个生活。只剩一个人时,也要张灯结彩。
第二组:陈慧婷和蒋婕
3. 陈慧婷——愿孤独以常态相伴,愿生活以温柔相待
小说像生活的真实写照,一字一句都那样朴实无华,让我们在感伤命运不公时,对故事情节又充满期待。小说情节描述的更多的是一个人的人生,没有描述两个人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老黄一个人做着绿胶鞋的工作,小于一个人开着理发店,爱上了住在对面出租屋的渣刚,渣刚一门心思制造炸弹,发一笔横财,于心亮一个人在外面开出租车养家糊口。
小说情节中,我最喜欢于心亮这个人物,性格憨厚,承担一家人的生活重担,最后却因为疲于奔命,被钢渣这样社会的毒瘤给杀害。
生活像小说描述的那样,很难很难;于心亮为了多赚钱,最后被杀害;钢渣为了一夜暴富,最后落入法网;小于为了钢渣,一个人张灯结彩。
生活不能像想象中那样生活,人生很长,会面临悲欢离合,生活很苦,会面对油盐酱醋;愿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不像小说情节那样压抑悲伤,都被生活温柔以待,一直向前,一个人也可以张灯结彩。
4.蒋婕——在孤独中坚守,在矛盾中前行
小说的精彩之处在于矛盾,在矛盾处体现主旨,《一个人的张灯结彩中华》的矛盾在于人物人性亦正亦邪的复杂性。
无论是继续坚守正义的老黄,还是坦然面对惩处的钢渣,抑或是负重前行的小于,田耳先生都将他们人性复杂的一面呈现出来,既看到了每个人本性中的良善、命途中的坎坷、理想中的奋斗,又看到了他们孤独中的坚守、苦难中的扶持以及矛盾中的前行。
这篇看似侦探小说的作品,交织着正与邪的斗争和缠绞,小说中人物自身的合理性与分裂性的矛盾共存,从而挖掘挣扎于社会边缘灰色地带中人性亦正亦邪的复杂性。钢渣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混混,是传统的邪的代表,但文章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他在生存困境中人性的苦守:深知自己背负的命案,却仗义的承担了所有罪责。,他对小于爱的真诚,面对将死的结局,钢渣平静异常,他在意的只有对小于的承诺。这样一个凶手,真的很难勾起读者心中的愤恨不平,相反我们对他心怀同情与惋惜。由是观之,田耳对钢渣这一形象是带有多重价值评判的,也正因价值评判上的多种可能,显示出即便性本善良但遭逢困境的底层人民存在着矛盾性的一面。
第三组:俞嘉莉和邹倩懿
5.俞嘉莉——拥抱孤独,大彻大悟
人类悲欢并不相通,看别人的孤独,我们可能很难身临其境地去了解,都只是雾里看花,认定即使是小于在等待爱人钢渣过程中的孤独,也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诗情画意。但是,其中滋味,只有自己品尝之后才略知一二。所以说,没有人喜欢孤独,他们只是害怕失望,就像书中的小于在钢渣离开之后,自我封闭,她也只是害怕爱人的离开之后孤独又席卷而来。我们总是害怕孤独,不愿意去面对,但是其实从我们的整个人生来看,孤独存在在每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学会接受孤独,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孤独常常使我们陷入沉思、冥想的状态,使我们获得新的思想、感悟,一旦孤独过去,我们可能就会成熟、深沉一些。人人都可能孤独,但是,并非人人都会在孤独中有所启发。有的人在孤独中萎靡消沉,而有的人却在孤独中大彻大悟。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是即使是群岛也不是完全的一体。人作为个体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故事,书中的人物亦是如此。也祝愿大家在非黑即白的日子里,孤独是常态,一个人张灯结彩是爱,爱自己,不一定要爱这个生活。只剩一个人时,也要张灯结彩。
6. 邹倩懿——不甘生活的重压,不甘命运的安排
故事围绕一件刑侦案件展开,叙事既灵巧又绵实,既出人意料又步步为营。发展到最后,钢渣入狱、副局长意外死亡,故事戛然而止,留给人一种怅然若失之感。
或许大多数人都和故事中的人一样,不甘心一个人的沉沦与静谧,不甘生活的重压,不甘悲苦命运的安排,尝试去摆脱孤独的境地。小于和钢渣,他们同样的孤寂,刚好一拍即合。但现实却是,我们很难找到懂自己的灵魂伙伴,来抚慰自己孤独的内心。在很多人看来孤独意味着无人陪伴、无人倾诉的失落感。有些长期处于孤独的人会越来越封闭,与身边的人也越来越疏远,甚至变得孤僻、郁郁寡欢。也许在这些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他们可能会选择向身边的人靠近,尝试融入大众的世界,但是到头来,往往并不如意。
作者田耳说:“我喜欢乡村,喜欢那些张着耳朵听故事的人,喜欢身边最真实朴素的故事,肆意地去看、去接近,不是故意。”故事中的每个人有着不一样的身份,不一样的特点,他们是千千万万社会底层人物的缩影。
第四组:张丽媛和刘潇潇
7. 张丽媛——一个人张灯结彩,对孤独无声反抗
本书讲述了底层人民普通且艰难的生活。哑女,无业游民,出租车司机,老警察……这些本无交集的人物因一间小小的理发店联系起来,交织成一张命运之网。每个人的世界,张灯结彩,却只身一人。每个角色像是这个世界的每个你我,向来心是坎坷人,奈何人是剧本人。
生活很苦,需要面对油盐酱醋;人生很长,会经历悲欢离合。余秀华曾说:“要好好地生活,一个人就够了。”其实,孤独是一种常态,一种存在,一个人向前,一个人张灯结彩,便是对孤独的无声反抗,接受它带给我们的思考,积淀和成长,不迷失方向,不辜负方向。习惯这种状态,就是迎接孤独最好的姿态。愿每个人都能被生活温柔以待。
“人们总是不相信身边的任疼,只相信自己一无所知的远方。”——田耳
故事中的哑女小于和钢渣的爱情像是一朵从泥沼中盛开的洁白花朵。一个是生理上有缺陷的残疾人,一个是不被社会接纳的边缘人,同样恶劣的环境使它们产生了共鸣,他们能够理解和同情彼此的处境。在如今的现实中相互取暖,故事的最后是小于的无望守候。
李朝全曾说:“寻求靠经张灯结彩是超越孤独的渴望。像麦田守望者看护着青年人寻求靠近的冲动的老黄,三个年轻人——小于,于心亮和钢渣都试图摆脱孤独寻求彼此慰藉,这种努力都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人人都害怕孤独更怕失望,然而孤独是一种常态,一种存在,与生俱来的,如蛆附骨。在孤独边缘濒临崩溃的人们都有各自的隐晦和皎洁,一个人张灯结彩便是对孤独的无声反抗。
8. 刘潇潇——愿悲伤远离,愿温柔相待
小说的结尾是小于一个人在理发店里张灯结彩的等候,小说可以说是生活的影射,一字一句都是那样的朴实无华,但又是那样直白的剖开我们鲜血淋漓的内心。
作者说过这是一本描写孤独的小说,书中并没有细述两个人的点点滴滴,更多的是在描写一个人的生活。老黄一个人做着绿胶鞋的工作,小于一个人开着理发店爱上了对面出租屋的刚渣,刚渣一门心思制造炸弹发一笔横财,于心亮一个人在外面开出租车养家糊口。
这本小说有时候很像你我某一段时间的生活,很难很难:于心亮早出晚归最后被杀,刚渣为了一夜暴富落入法网,小于为了爱情一个人张灯结彩继续着无望的等候。
这个故事里写了很多人性的恶,但也道出了人性的善。毕竟这世间事并不都是非黑即白,连民法的分类的界限都是模糊的,付出不一定有回报,好人也不一定会有好报,这都是难免的。可世界可以是模糊不清的,但我们不可以,我们要有自己的坚持,要有自己的原则,就像小说的结尾: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最后愿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可以远离压抑悲伤,都能被生活温柔以待,一直向前,一个人也可以快乐的张灯结彩。
第五组:刘宇芩和杨仁
9. 刘宇芩——学会与孤独和平共处,学会一个人张灯结彩
《一个人张灯结彩》这本书刻画了许多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身有缺陷而渴望爱的哑女小于,聪明谨慎却爱面子的钢渣,冷静睿智身手不凡的老警员老黄等等,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的烟火气,让读者眼前瞬间有了画面感。这篇文章中最能引起我共鸣的地方,就是孤独。虽说人的悲喜并不相通,但孤独却又是每个人都甩不掉、挣不开的,它如影随形,文中的小于、钢渣、老黄如此,书桌前的读者亦是如此,或许人的孤独是相通的。
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时间是无限的。时间还将继续无限下去。”人的一生太长,没有人能永远陪着我们走下去,所有走入我们生命中的人都不可避免的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过客,只能陪我们走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光,我们最终还是需要学会与孤独和平相处,学会一个人享受生命中的光彩与灰暗,学会一个人张灯结彩。
10. 杨仁——热闹时张灯结彩,孤独时一人面对
《一个人的张灯结彩》,这是一个充满张力的题目。看到它,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热闹的时候张灯结彩,但却只有一个人,孤独的一个人,没有亲朋好友的祝福,没有周围旁人的注目。书中有时如此贴近生活的小人物让我记忆犹新。生活的光鲜亮丽下也有着黑暗的一角。
令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哑女小于,卡伦·霍妮,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曾经说过:“基本焦虑是难以忍受的,人需要通过保护手段来抵抗基本焦虑。有四种主要的方式,借助这些方式,人企图保护自己以对抗基本焦虑。这四种方式是:爱、顺从、权利和退缩。”
主人公小于,她的自我保护机制,主要就是爱和顺从。无论任何时候,热闹还是孤独,她需要男人,需要家庭,哪怕这个男人是龌龊的,家庭是不幸福的,但她必须要拥有,才能缓解她那种“从内心中不断增长的、到处蔓延渗透的孤独感。”
本书的后记由作者田耳完成,他在里面介绍了自己的生平经历,其中有一段话引人注目:“我宁愿把这些和自己对应起来,先天有那么多不足,但不想当自己是废物,那就不如以一株樗树自比。我和身边的一切总有千丝万缕的隔膜,可能是因为我没有被安置到合理的地方,就像樗树不能混入松树或者桦树林。樗树就应该生长在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孤孤单单的一株,无所依傍。”
其实,世上到处都有人张灯结彩,为了纪念,为了缅怀,为了生存。——各人有各人的隐晦与皎洁。我们每个人点着的那盏灯,又是为了等待什么吧?有时不为热闹,或许就为了孤独。
读书分享环节结束后,主持人李子韩对本次联合读书会进行总结,一方面对分享小组的同学们表现给予了赞赏,另一方面又指出了此次朗诵会的不足之处,如分享内容应当包括透过小说探寻到背后隐喻的法律思想,对于小说的评价还可以做出学术性的延申。
以下是主持人李子韩同学的结语:
“小说的结尾是小于一个人在理发店里张灯结彩的等候,小说可以说是生活的影射,一字一句都是那样的朴实无华,但又是那样直白的剖开我们鲜血淋漓的内心。
作者说过这是一本描写孤独的小说,书中并没有细述两个人的点点滴滴,更多的是在描写一个人的生活。老黄一个人做着绿胶鞋的工作,小于一个人开着理发店爱上了对面出租屋的刚渣,刚渣一门心思制造炸弹发一笔横财,于心亮一个人在外面开出租车养家糊口。
这本小说有时候很像你我某一段时间的生活,很难很难:于心亮早出晚归最后被杀,刚渣为了一夜暴富落入法网,小于为了爱情一个人张灯结彩继续着无望的等候。
这个故事里写了很多人性的恶,但也道出了人性的善。毕竟这世间事并不都是非黑即白,连民法的分类的界限都是模糊的,付出不一定有回报,好人也不一定会有好报,这都是难免的。可世界可以是模糊不清的,但我们不可以,我们要有自己的坚持,要有自己的原则,就像小说的结尾: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最后愿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可以远离压抑悲伤,都能被生活温柔以待,一直向前,一个人也可以快乐的张灯结彩。”
联合读书会在大家热烈的讨论声中结束了。大家纷纷表示,此次联合读书会既增进了两个班的感情,又让同学们在对小说的解读中得到法学思想的熏陶,以及对人性温情的思考。期待今后系列联合读书会更加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