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法学院 >> 学院概况 >> 院史文化 >> 正文
您的位置: 法学院 >> 学院概况 >> 院史文化 >> 正文

湖大法学院院史名贤篇丨“罗马法的活字典”周枏

时间:2020-07-15 浏览量:



湖南大学法学院是中国近现代法学教育中历史底蕴最为厚重的法学院系之一。延至1952年全国高等教育院系大调整前,湖南大学皆系全国法学教育的重镇之一。尤其是在民国期间,诸多名师荟萃一堂,留下诸多传奇。曾经在湖大教授罗马法的周枏先生,被誉为中国法学界"罗马法的活字典"。在今天湖南大学法学院大厅里四根柱子上,分别陈列着李祖荫、李达、黄右昌、周枏四位法学名贤的生平事迹,以示铭记。



人物简介

周枏,字叔厦,江苏溧阳市人,1908年--2004年。1928年中国公学大学部商科毕业,1931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获政治外交硕士学位,1934年在该校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上海持志学院、湖南大学、暨南大学等,讲授民商法和罗马法。1937年秋,应朋友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寿雍电邀,周枏赴长沙执教,在湖南大学政治系讲授民法概要、在经济系讲授商法。1980年任安徽大学民法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直至1990年退休。

作为中国罗马法泰斗的周枏,被誉为中国法学界"罗马法的活字典",主要著作有《罗马法原论》、《罗马法提要》等。与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35部著作一起,周枏的《罗马法原论》被选入“商务印书馆百年文库”。这套丛书作者都是王国维、胡适、陈寅恪等百年中国学术史上的名家,而周枬是丛书作者中当时在世的惟一一位。当代著名法学家、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徐国栋曾对此书评价说:“此书,是中国目前最权威的罗马法著作。”

1-从歌歧中村到比利时

1908年5月,周枏在江苏溧阳歌歧中村呱呱坠地。周父为清末秀才,体弱多病,民国后在本乡小学任教。周母略识字,敦厚朴实,勤俭持家,为乡里所称道。按照当时“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周父让4子各专一业,周枏从商。周枏小学毕业后,遵从父命考入溧阳县城里的“乙科商业学校”。1922年毕业后考入无锡“公益工商中学”商科,那时周枏刚好14岁。进“公益工商中学”初期,周枏学习基础差,无锡籍的同学都瞧不起他。周枏不服气,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在三年级时,新来的老师蔡虎臣先生对周枏特别喜爱,常在班上表扬周枏聪慧、好学。周枏学习成绩逐年提高,到毕业时名列全班第一。

毕业那年,前途成了问题。就职无望,周枏产生了继续上大学深造的想法。蔡虎臣先生知道后就为周枏做了周到的安排:在帮周枏找了个小学教员职位的同时,又为周枏补习英文和几何,准备考大学。1926年周枏考入中国公学大学部商科,学的是银行会计。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周枏在参加政治活动的同时,挤出时间在图书馆或宿舍里学习,尽可能地读取学分,以争取早日毕业。在校期间,周枏选修了商法,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罗马法的内容。很快到了1928年7月,周枏已修完了毕业课程所需的学分,欣喜地认为可以提前拿到毕业证书。但举行毕业典礼时,竟然没有发给周枏毕业文凭。为此,周枏专门找校长胡适先生询问原委。

这次学生与校长的对话决定了周枏的一生。胡适校长告诉周枏:“现在学校已改为学分与学年相结合的制度,除读满学分外,学生还需在校3~4年才可毕业。你的学分虽已读满,但住校年限不够,所以不能发给毕业文凭。”周枏申辩道:“入学时学校执行的是学分制,现在实行的新办法按理只能对新入学的学生适用;况且,毕业应以学习成绩为主,我的各种成绩与应届毕业生相比,毫不逊色,不准毕业,有失公允;加之我父亲已去世,家庭经济困难,恳请学校准许我提前毕业。”胡校长当即亲笔为周枏写了“已修满本校毕业所需学分,各科成绩均甚优良,推因未满住校年限,不能发给毕业证书”的证明,并加盖校章和私章后交给了周枏。这不是文凭而胜似文凭的珍贵证件,周枏至今仍珍藏着。后经田恩霈、江文新等比利时留学归国教授介绍,周枏多方筹集资金,并求助胡适为留学保证人,历经坎坷终于来到比利时学习罗马法。

2-罗马法不是一天“学”成的

古罗马谚语称:罗马城不是一天就建成的。对于周枏来说,罗马法也不是一天就学成的。到比利时的第一年,周枏先住校学习法文。随着对西方法治状况的了解,周枏萌发了“法治救国”的思想,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回国后从事法学教育。周枏在商科听课两周后就申请转系并附上胡适校长的证明书。后经批准,周枏便转入法学院政治外交专业学习。经过两年的刻苦努力,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及论文答辩,于1931年7月获得政治外交学硕士学位。是年秋,周枏以硕士生的资格顺利插入法学院三年级,开始系统地学习罗马法。当时中国留学生在鲁汶大学求学者颇多,攻读法学博士、硕士的有后来国内的罗马法专家路式导、陈朝壁、徐直民、徐铸、宋玉生等。



周枏先生(后排左一)与鲁汶大学中国同学合影


三年级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宪法”和“罗马法通论”等5门。“罗马法通论”由比利时罗马法权威第柏里埃教授讲授。第柏里埃教授精通拉丁文,他对罗马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尤其对他所专长的“债编”做了精辟的分析和讲解。从那时起,罗马法的浩瀚和精深就深深地吸引了周枏,至老而不衰。周枏顺利通过鲁汶大学法学院的博士考试,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由于当时比利时的中国留学生还没有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再攻读博士学位的先例,而奖学金的名额是很有限的。为了避免挤占名额,周枏最后放弃继续深造的打算。刚好,早已回国在上海持志学院教授罗马法的路式导学长来信邀周枏回国任教,1934年11月,周枏便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3-战乱中与湖大相伴

1935年,周枏开始了教书育人的布道生涯。当时中国已经有不少罗马法的教材刊行,比较权威的有黄右昌、陈允、应时、黄俊、丘汉平等人的著作。但是这些教材,或失之过简,或谬误较多,或资料不全,因此周枏决定编写罗马法讲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周枏一部三十万字左右的罗马法讲义终于完成,但因抗日战争爆发未能出版。

中央大学法律系主任赵志远看了周枏撰写的罗马法讲义和发表的关于罗马法文章后,对周枏十分赏识,邀请其到他们学校任教,讲授罗马法等课程。但是因抗日战争范围扩大,中央大学决定西迁重庆,而周枏的弟弟这时又患伤寒病卧床在家,周枏失去了随中央大学一同内迁重庆的机会。

此时,周枏的朋友李寿雍(英国留学生)任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他分别致电溧阳和上海两处邀周枏去长沙,到湖南大学执教。于是在1937年秋,周枏到达湖南长沙,在湖南大学政治系讲授民法概要、在经济系讲授商法。周枏授课有个习惯,就是先印发讲义,另撰写提要,讲授中遇到同学提问,均按条文回答。他对工作的执著令人惊叹,在进修班讲课时,他因病没法行走,就让学生抬他去上课。听过周枏课的学生都这样评价:“老师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尤其是将治学严谨这种学术态度持续到了生命的终结。老师时刻都在教诲我们要对自己所说的话、所写的文章负责,要不断地进行回顾、检验及校正。”他的关爱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里,虽然生活拮据,却从不收取学生的一分钱馈赠。1938年春,湖南大学遭受日本军机袭击。是年夏,湖大不得已由长沙西迁辰溪。辰溪是湘西的一个小县,偏僻且交通不便,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且仍受日本军机追踪轰炸,也很不安全,周枏在此呆了两年后就离开了。

4-岁月沉浮

抗战胜利后,周枏又回到了上海,在暨南大学和上海法政学院继续讲授罗马法,同时担任暨南大学法学院院长。

1950年,先生又赴西南高分院任民事法庭房屋组组长,并任《西南法院》的主编及政策研究工作。

1955年6月30日,西南高分院正式撤销,先生被安排在“西南一级机关干部学校”学习。1958年学习结束,听说青海有法律可教,先生遂携带眷属,奔向西宁。结果到达后才了解,当时全国只有北京大学保留了一个法律系,教育落后的青海自然更无法学可教。一个多月后,先生被分配到青海师范学院,安排在图书馆工作。直到1972年7月,64岁的先生得以退休于此。

对这段近三十年的长期沉寂的经历,周枏本人在《我与罗马法》一文中,对此也是讳莫如深。此书全面地介绍了自己九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学术之路,但对自己经历的苦难与不公以及生活境遇的困窘几乎只字未提。近三十年的经历只有简单的几句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全国除保留少数政法院校外,法律系一律停办。我离沪改行,历经风雨。”让人倍着感慨。


(《南方周末》:《被遗忘30年的法律精英》报道图)


《南方周末》曾以《被遗忘三十年的法律精英》为题报道这些著名法学家的坎坷岁月,一时引爆舆论,引起巨大反响。经济学家张五常看到此文,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刚才哭了一场,失声痛哭。看了《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题目是《被遗忘三十年的法律精英》。”


(1997年7月29日在上海的部分《元照英美法词典》审订学者合影,左起分别为潘汉典、周枏、卢绳祖、许之森、蔡晋、徐开墅、高文彬、浦增元、郭念祖诸位先生。)


5.老当益壮传扬罗马法


改革开放拨乱反正,中国也掀开了新的一页。

1978年12月之后,先生作为一位七十高龄的老人,真正开始了职业生涯的春天。1979年春,安徽大学在全国较早恢复重建了法律系,在时任校长孙陶林和法律系负责人谢庭芳的盛情邀请之下,先生最终来到了安徽大学法律系任教。

1980年8月,时年72岁高龄的先生来到安徽大学重执教鞭,与同在法律系的陈盛清、朱学山、陈安民教授合称四老。先生在安大任教期间招收了两届研究生,并为司法部委托所办的全国法律院校罗马法师资进修班讲课,当时很多法律院系选派教师参训。

1990年9月,先生在安徽大学法律系工作10年后退休回上海南昌路定居。《南方周末》登载的《被遗忘三十年的法律精英》曾记录了周枬清贫的晚年境况, “如此一位法学大家,他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上海南昌路二八二号,一栋破旧的两层小楼房。楼道阴暗,木质楼板年久失修,走上去吱吱作响,墙角到处是蜘蛛网。 周枬就住在二楼一间十几平米的房子内。一台黑白电视,一个单开门冰箱,就是周枬的全部值钱家当。”

他的学生史际春这样评价道:“周老的最大特点,也是他们这代人的某种共同特点,就是基础深、功底厚,学贯中西,但不浮躁、不张扬,甘愿踏实做事,往往因为查实一个概念、一件事,可以查阅几十本书,在书斋里泡上几天甚至几个星期”。

2004年4月15日,96岁的周枏老先生将一生的学术结晶留给了后人,与世长辞,时年96岁。

(资料整理朱超然)

湖南大学法学院版权所有©2019年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2号
邮编:410082   电话:0731-8882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