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增强湖南大学法学院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发扬时代精神,法学院研究生会特别推出“青春学术会讲”系列推文,展示法学院优秀学子努力奋斗、与时代同频的风采。
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勤学笃行,拼搏逐梦;他们不负岁月,追求卓越;他们脚踏坚实之基,胸怀鸿鹄之志。满载硕果的他们,传递榜样力量,值得每位学子学习。
下面让我们走近本期“青春学术会讲”主讲人——国奖获得者2019级博士研究生罗迎。
罗 迎:男,2019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肖海军教授
曾获2020-2021学年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2021-2022学年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奖励和荣誉。积极参加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主持一项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课题项目,并已结项;积极撰写并正式发表4篇核心期刊论文,曾参加学术会议并做主题发言,取得良好反响。
保持优秀:矫矫不群 精进不休
罗迎学长用三个字概括自己保持优秀的动力——“不自满”。他引用老子《道德经》里“不自见,故明;不自足,故彰”来表达他对学习的态度,正是这种不自满的状态才让他在学习中感受到不竭的动力,进而奋发图强。
论文撰写:笔耕不辍 一闻千悟
罗迎学长分享了撰写论文的三条经验。首先要“甘坐冷板凳”。科研是一项辛苦的任务,不下足够的苦功夫是很难做到的。在撰写科研论文时,会感受到无边无际的压力和畏难情绪,而解决这些压力和畏难情绪的方法只有迎难而上,苦干下去。
其次要有“悟性”,在写论文时要多去领悟。读博期间的论文撰写,与本科和硕士期间存在很大不同。本科和硕士的论文主要是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而博士论文需要产生新知识,产出新观点,这种创新离不开悟性。通过查询各种资料和论文,提高写作技巧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悟性。
最后要“多练笔”。除了通过写论文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写些随笔、微信推文,随时记录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多种途径锻炼文笔。
学法秘宝:法律“九剑”
罗迎学长认为,法律“九剑”代表着法学生应具备的九种能力。首先是文献检索能力,通过检索文献,快速查阅自己所需的文献知识,提高写作效率。其次是文献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文献的摘要、引言等重要内容,分析整篇文献的整体结构,有选择性地阅读自己需要的内容。这种文献阅读能力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再次是案例分析能力,在阅读案例时能够冷静、客观的分析。在具备法条分析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论文撰写能力。论文撰写并不是要写得如同教材一般,而是要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符合学术规范、体现文献思想。之后要学习法律逻辑,通过法律逻辑来看待现实问题。还要锻炼法律思维,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够使法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待社会问题、提出法律观点。要开阔法律视野,视野不等同于视力。视力看的是眼前的事务,而视野比视力看得更远、更宽。在分析一个案件时,法律视野能力要求法学生不单单看到案件的判决结果,更应该看到案件背后对当事人和整个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最后要胸怀法律情怀,在法治国家,一个法律人必须要有法律情怀,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面对困难:苦心孤诣百折不挠
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罗迎学长会引用叶剑英元帅的名句“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认为,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唯一方法就是下苦功夫。在撰写论文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通过看书、看剧、找朋友聊一聊、和导师沟通等方法去顶住压力,把大压力分解成各个小压力,再逐一突破。撰写论文遇到困难时,要鼓励自己打开思路,哪怕每天只写500字,甚至100字,也会走向成功。
青春寄语
对于想要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弟学妹,罗迎学长建议首先要树立自信,其次要保持勤奋,除了积极阅读论文,更重要的是多练笔,想问题的同时要注意表达,第三是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心,科研是很辛苦的事,不能被外界所打扰,明白自己的主业,第四要加强悟性,留心社会热点,通过“北大法宝”等工具搜集信息,最后要加强自己的自主性,在思维层面完成转变,不能“等、靠、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