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着力解决我校影响本科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结合我校具体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确立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1. 充分认识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最基础、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和基础,本科教学工作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根本性、关键性作用。
2. 切实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优先地位。校院二级在教学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岗位职责、职务评聘、绩效考核、评优评奖、学生资助等各方面,优先突出与满足本科教学需求。在教师考核评价、绩效津贴及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方面,本科教学具有“一票否决权”。
3. 进一步落实本科教学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健全“学校、学院、系(所)、课程教学组”分层负责的本科教学组织体系。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听课、调查研究等工作。学院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本科教学专题会,院长是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副院长、各系主任对本科教学工作承担直接责任;系及课程教学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教学研究活动。教师是教学任务的落实者和执行者,对具体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过程承担直接责任。
二、优先保证教学资源配置
4. 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 “十二五”期间,大幅度增加实验教学和本科生实习经费,用于本科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与建设的经费不低于2亿元。着力建设物理、化学、计算(含数据)、生物、力学、电工、电子、语言、艺术等九大基础实验中心和金工、电工、电子、仿真(含数据)等四大实训与创新中心,学校统筹管理各中心人员、场地、设备、经费、课程及相关事项,从人、财、物等方面全力保证其建设发展及有效运行。
5. 进一步改善教学基础条件。确保南校区中楼、东楼、北楼、前进楼、复临舍、综合楼、研究生楼(在建)和北校区二教、水教等9栋教学楼全部用于教学。加快推进现代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即工程训练中心现有A-G共7栋车间)的维修改造,全部用于本科实践教学。优先保证图书资料购置、数据库购置及运行费用。
6.进一步推进教学信息化。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推进教室信息化、现代化及其他支撑条件建设。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课程中心平台,强化基于校园网的课件开发与课程信息资源建设,逐步扩大网上课程教学和学生网上学习,积极推进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与师生互动。充分利用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为满足各专业对大型、密集、超大规模高性能计算的需求,为计算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材料科学、金融学、管理学、社会学、设计艺术等学科提供计算平台服务以及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面向教学服务的网络监控体系,加强教室和实验室设备管理的网络监控。
三、激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
7. 改进和完善教师考核与评聘机制。受聘教员岗、教学科研岗的教师必须完成本科教学任务,鼓励高级职务教师从事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通过“分类设岗、明晰职责、按岗聘用、合同管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课程责任制。把本科教学工作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和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把教师教学水平、质量等作为聘用教师职务、确定绩效津贴的必要条件。
8.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质量标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建立课程质量标准,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教学的过程考核,推进“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教师在备课、讲授、指导、答疑、作业批改、课程实验、项目、案例、考查考试、网上资源建设等教学环节中的投入及工作效果。
四、深入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9. 进一步完善本科培养计划。遵从教学规律,在完善本科教学计划过程中,强化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通识课程与学科门类课程由教务处组织专家教授修订,各专业的专业课程由学院院长负责修订,结合专业评估与认证,吸纳社会第三方专家咨询与论证意见,并通过院学术委员会讨论确定。进一步明确各专业的办学目标和核心能力培养,规范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及学科门类核心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增强选修课程的灵活性与广泛性。
10. 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完善专业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强化系、专业相应教学组织建设。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为主线,加快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和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专业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专业,适应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型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研究方向对本科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最大程度把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本科专业建设的优质资源。积极推进和加强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工作。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的作用,确保教学决策、教学评估的科学化、民主化。
11. 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推进“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加强校级通识教育实验平台、以院为主的学科门类实验平台、以系为主的专业实验平台、以教研室或研究所(室)为主的专业方向实验室建设,构建现代实验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学科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强化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导师课程与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有效结合,促进高年级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加强创新与设计能力的培养,根据实际项目或面向实际问题进行选题,工科学生应加大工程设计的比重。进一步加强实验课程与课程实验建设,大力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力争一批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国家级示范中心。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探索创新性实习实践工作坊。
12. 加强核心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学科门类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导师课程的建设,构建现代研究型大学本科核心课程体系。加大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推进主要核心课程的数字资源建设。增加前沿类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方向性课程,重点培育200门优秀课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建设,建好本科课程中心公共平台。
13. 加快推进本科教学的国际化进程。鼓励各学院学习、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引进、选用国际知名的外文原版教材,实现主干课程教学率先与国际接轨。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研究与教学实践,编写有特色的高水平专业教材。鼓励教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国际交流途径,推动实施学生“海外访学经历”工作,通过未来5年的时间使得本科生中海外访学比例达到国内同层次学校较好水平。学校重点支持的优势学科与专业要率先推进此项工作。鼓励学院聘请国外专家或海外归国教师担任英语教学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通过4~5年时间,确保除历史、汉语言文学等特定专业外的其它所有专业,有三分之一的学类核心课和专业核心课实施英语教学;鼓励学门基础课程教师实施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学课程主讲教师或使用外文原版教材中文授课教师,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14. 深化外语教学改革。完善高级英语课程体系,强化口语训练、英语写作训练,提高大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增设日、德、法、俄、西班牙、意大利等语种课程,满足广大学生对多种外语学习的需求。
五、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企业需求,扎实推进“卓越计划”,推进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鼓励学院开展试点,主动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引导本科生进入科学研究领域,逐步实现高年级教学主要在实验室(工作室)完成;逐步推进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受聘教学科研岗的教师均需吸纳并指导高年级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充分发挥科研对本科生培养的支持作用,促进高水平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完善国家、省、校三级项目体系,扩大学生参与面。
16. 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积极推行小班制、“大班授课,小班指导”、“讲座+指导”等教学组织模式,提倡参与式、案例式、研讨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开设研究性、项目化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系统性、研究性、探索性、开放性等学习模式,着力提高课程学习的挑战性和吸引力。扩大采用计算机和网络考试的范围,推进课程考试方式多元化改革。
17.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通过完善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增加学生选课的灵活性与广泛性;通过自主招生、课程选修、转专业、辅修第二专业、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计划、海外访学、硕士推免等多方面改革,为学生个性发展开辟新途径、新渠道。
六、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8.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按照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在“十二五”期末,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超过70%,具有海外高校博士学位的比例超过10%,具有出国研修(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超过50%。实施海外学术大师讲学项目与国外专家聘请项目,推进海外智力资源的利用与引进。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深入分析现有师资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设立专门的实验教学岗位,并于2013年完成实验教学现有人员的聘用工作,制定相对独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及职业发展通道。建立教学助理(助教)制度,加强准教师队伍建设。
19. 加快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完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机制,落实经费保障。通过加快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入职及职中教育培训体系,完善教师及教学助理(助教)培训制度,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咨询、教学评价等,指导青年教师、新进教师、教学助理等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七、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
20. 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校院教学质量监控网络、信息网络和服务网络,建立经常性的教学检查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力度。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质量的年度总结,每年底各学院和学校均应编制当年度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加强课程标准建设,对备课、讲授、指导、答疑、课程实验、项目、案例、考查考试、网上资源建设等课程教学的主要环节提出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充分发挥和落实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织的检查、监督、评价和指导作用。
21. 完善本科教学评价体系。逐步深入开展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把学生满意度测评作为本科教学工作重要的观测指标,进一步完善专家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等制度,确保评价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22. 确保正常教学秩序。坚持依法从严治校,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影响、干扰、冲击正常教学秩序。出台《湖南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规范》,明确教学工作纪律,严肃查处各类教学事故,规范教师社会兼职和校外活动,缺乏教学责任心、教学效果差、学生满意率低的教师不得继续在教师岗位上工作。落实《湖南大学本科学生学则》,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规范学生行为,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