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事增华 大麓开讲
4月18日,首期“大麓开讲”对谈活动在岳麓书院明伦堂举行。本次“大麓开讲”邀请岳麓书院陈仁仁教授与法学院蒋海松教授以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张栻的知行观为引,围绕“知行相融”的主题展开对谈,回应当前青年学生普遍面临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惑。湖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部长陈义红出席本次活动。
陈仁仁教授和蒋海松教授从历史与现实角度,系统回顾了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张栻知行观的形成过程,重点围绕其关于“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的论述,表达了自己对知行相融的见解。
▲活动现场
陈仁仁教授表示,“大麓开讲”旨在效仿岳麓书院朱张会讲的形式,以先贤智慧回应青年困惑。他详细介绍了张栻与同时代其他先贤知行观的异同,强调知行结合虽然在逻辑上有先后,但在时间上是相统一的。认知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不能简单叠加,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并丰富理论,真正实现“知行并进”。
▲陈仁仁教授谈知行关系
蒋海松教授梳理了知行观在不同时代的解读,并围绕张栻的生平分析了其知行观的形成过程。他认为,青年毛泽东深受“圣贤兼豪杰”人格精神的影响,其中圣贤指的是“知”,豪杰侧重与“行”,“圣贤兼豪杰”则是知行相融。他表示,读书人要关心世界、拒绝麻木,成为“圣贤兼豪杰”似的人才,“将在学校所习得的知识体系融入生活中去,用行动激活知识结构”。
▲蒋海松教授谈不同时代知行观
陈仁仁教授和蒋海松教授就同学们所关心的“如何通过行动降低焦虑”等问题展开了交流。两位教授认为,目前很多同学都存在因为“想得多,做得少”而引发的焦虑。对于这种现状,他们建议同学们要正确认识焦虑,因为“焦虑意味着在乎,有痛苦才有进步”,但同时也要正视焦虑、迎难而上。两位教授结合自身求学经历表示,“人生没有时间为准备花费太多”,面对目前的许多困难,要有“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勇气和行动力。
▲同学们积极和教授探讨、提问
首期“大麓开讲”吸引了来自岳麓书院、法学、新传、生物等学院70余名师生参加,在参与学生中也引发了思考与讨论:
▲首期“大麓开讲”现场
公管院2020级本科生钟定胜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通过这期开讲,我深刻地明白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方成大道。作为一名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我将传承公共精神,深入社会的大熔炉中,用过往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来指导未来实践,在多次实践之后继续思考、继续感悟、继续积累,从而形成新的认识。坚持知行合一,推动事业不断发展,在将来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生物院2021级本科生王国韬
有幸来到"大麓开讲"的现场,倾听教授讨论,仿佛将我们带回了八百多年前朱张会讲的热烈辩论场景,深入讨论了“知“与”行“间的紧密联系和发展。这场辩论如同一场精神洗礼,酣畅淋漓,对此我感悟很深,知行相融,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知行相融要求着我们必须打牢“知”基础,做好“行”的融合,把握住“行”的机会,在实践行动中贯彻所思所学。知是基础,行是重点,以知促行,知行合一。
土木院2021级本科生董佳尧
在本次活动中,我对“知”和“行”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尤其对于“行”的理解,它不是指刻意的将知识外化,想办法将其用于实践,而是指在学习知识时,你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学习态度及方法。当你全身心投入进去的时候,“行”对你产生的益处会使你终身受益。此外,当下的我们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而这焦虑的本质便是我们自身对“知”的认识不足,与其被动的接受焦虑逐渐变得麻木,不如主动的“行”,在实践中,去求“知”,克服焦虑并充实,强大自己。
经贸院2021级本科生唐梦琪
张栻的知行观对我们大学生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学术追求与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常常面对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可能导致我们的知识体系显得空泛而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在当代,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职场环境,理论的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和深化理论。参加本期“大麓开讲”,听取陈仁仁教授和蒋海松教授的见解,让我意识到,作为学生,我们应更主动地寻求将学习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结合的机会,探寻知行合一,更好地理解理论,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力行实践,在行动中更好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岳麓书院2021级本科生关凯文
盲目局限于理论上的钻研,过分关注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会让自己陷入困境,真正应当做的是踏实行动。人们常说读书期间所学在以后步入社会难以运用,但实际上我们所获得的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以后的实践有重大意义。我的观点与今日之收获颇有联系,即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学习应当是学到老活到老的。今日习得的某一微小知识点,在未来可能有大作用,就如二位先生今日所举毛主席之例,读书时看到的大渡河铁索桥居然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当然,有的人一生都只能停留在只读书本,而有的人却能做到不停留在只读书本。也正如二位先生今日所谈明亡之因,众多书生“死读书”,国家危机时刻无计可施,只能以死殉国来表其忠心,在我看来这亦是一种无能。何谓真正所学,不在乎读了多少书,而在于关键时刻能否实际运用。
生物学院2021级本科生姜浩薇
此次大麓开讲真是令我惊喜万分,两位教授从张栻先生的“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欲达”入题,“知易行难”“知难行易”“知先行后”“行先之后”,看似相悖,却又各有深意,在我对“知”“行”的印象里,二者似乎总是携手出现,知行结合,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二者孰轻孰重。但在听完陈仁仁教授与蒋海松教授的“知行博弈”之后,体会到知与行间的竞争真的就如先有蛋还是先有鸡问题一样,各有合理之处,但对我们个人而言,不必在乎无足轻重的谁先谁后孰易孰难,行而为知,知后多行,人生苦短,多知多行。
马院2022级本科生苑翊
这次以“知行相融——关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法”为主题的“会讲”让我受益匪浅。陈仁仁先生从中国哲学的专业角度出发深入讲述中国哲学中知行关系的沿革发展,强调两者关系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哲学层面对知行关系形成自我的完整认识;蒋海松先生更多地从现实生活和自身学术经历出发,幽默生动的向我们传授他重于行动的治学方法论。我常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国哲学能给我带来什么?两位先生的传道授业使我明白:中国哲学是一种具有独特气质的理论体系,它要求我们去“体贴”、去“反思”,最终形成自我的认识。中国哲学并不是“无用”的,我们对它的“知”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行”,是我们懂得修身、懂得仁和善,这或许也是“第二个结合”的应有之义吧!
▲活动合影
“大麓开讲”系列对谈活动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处)主办,旨在结合《岳麓书院先贤语录一百则》专栏,邀请专家学者以会讲的形式对经典语录进行现代性阐释。未来,我们也将邀请更多“大先生”,借用先贤智慧回应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困惑,期待与你一起开启更多开启一场古今对话的思想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