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建林)
《刑事法研究》丛书敏锐地捕捉了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刑事法学问题,无疑是一部应时之作,它在我国刑事法学领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完善我国刑事法学研究与实践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自上世纪80年代刑事一体化思想提出后,刑事一体化成为将刑事法学学科群,包括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刑事政策学、刑事执行法学等,有机联系起来的理念与方法,并在当前刑事司法实践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湖南大学教授张智辉最新面世的《刑事法研究》丛书(共五卷),正是将刑事一体化思想融会贯通的集大成之作。丛书涵盖了刑法学、国际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检察学等领域的前沿议题,集中体现了张智辉教授对刑事法学领域诸多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
《刑事法研究》丛书的鲜明特点:
《刑事法研究》丛书是我国法学界一部系统地专门以刑事法学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具有里程碑意义。整体读来,《刑事法研究》丛书体现了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融通学科联系。《刑事法研究》五卷丛书的内容全面且系统,涵盖了刑法学、国际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检察学领域的前沿议题。丛书不仅关注刑事法学领域诸多重大问题,并且强调其中的密切关联,将刑事一体化思想融会贯通。比如,第三卷《刑事诉讼法学》中关于我国死刑复核程序改革的设想,张智辉教授不仅提倡对死刑复核程序加以司法化、诉讼化改革,并且主张对适用死刑的实体标准作出统一的严格规定。如此设想充分说明,死刑复核程序不仅是一种程序意义上的变革,更有赖于实体层面的协调完善,以达到对于死刑的严格适用,这也是贯彻我国“少杀、慎杀”刑事政策的应有之义。可以说,丛书的面世打破了刑事法学学科的壁垒,改变了长期以来刑事法学学科各自为战、缺乏互动的研究状况,对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刑事法学研究体系大有裨益。
二是立足中国国情。《刑事法研究》五卷丛书针对刑事法学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而这一研究立足于对我国司法实践的深入体察。张智辉教授基于对我国社会现实与司法现状真切的了解,提炼了刑事法领域诸多重大问题,并对相关问题作出理论回应。例如,第五卷《检察学》中关于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阐述,正是紧密围绕我国国情与在中国现实的历史发展阶段推进依法治国的客观需求,论证了将检察机关定位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历史必然性、价值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其后,关于我国检察权基本构造、运行机制以及优化配置的构想,亦是在充分考量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正是“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自觉意识,确保了作者最终得出的研究结论绝非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能为我国法治建设所用的深知灼见。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法学研究面临着挑战与机遇,而立足于中国国情,无疑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重要前提。这一宝贵的品质贯穿于张智辉教授的研究生涯与成果之中,理应为后来研究者所学习与借鉴。
三是放眼国际视野。《刑事法研究》五卷丛书还对域外理论与制度进行了介译,对域外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适当汲取,生动展现了制度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具有很高的参阅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张智辉教授还是国内最早在国际刑法学研究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至今仍在中国国际刑法学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际刑法学是调整国际社会在刑事法律关系方面的学科,涵盖了实体法规范与程序法规则等内容,对国际政治与国际秩序有着重要影响。现如今,随着监察法、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刑事诉讼法关于缺席审判程序的构建,我国反腐败领域的法律制度日渐完善。第二卷《国际刑法学》放眼国际刑法,对相关立法与实践进行了梳理与评介,其中关于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反腐败国际合作以及国际刑事法律文件与国内法衔接等问题的论述,恰为当前研究上述议题提供了珍贵的材料,有助于党中央反腐败工作的深入推进。由此,也可窥见张智辉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国际视野与远见卓识。
《刑事法研究》丛书的时代意义:
当下,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司法体制改革朝向纵深发展。《刑事法研究》丛书敏锐地捕捉了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刑事法学问题,无疑是一部应时之作。仔细品来,《刑事法研究》丛书的重要意义体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理论视野开阔,具有宏大的理论开创意义。《刑事法研究》五卷丛书中所论及的许多内容,均属于首创性与开拓性的研究,极大地有助于提升我国学术界对于刑事法学领域的广度与深度。第一卷《中国刑法学》中关于刑法立法的明确性原则、刑法的公平观等观点,均为作者首创,对于后来研究者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第三卷《刑事诉讼法学》中提及的刑事司法理性原则、认罪案件程序分流等,在当时极具创新意义,而今再读历久弥新,彰显了作者学术研究的前瞻性;第四卷《犯罪学》中所探讨的犯罪的制度性原因,以及治安预防、技术预防、刑罚预防三位一体的犯罪预防思路,也均为作者首次提出;第五卷《检察学》中提倡的检察事业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匠心独运,读后让人耳目一新。这些研究所作出的理念升华与创新发展,无疑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赋予了刑事法学领域相关命题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充分展现了作者的理论视野与学术敏感。
二是实践品格突出,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刑事法研究》五卷丛书不仅注重研究成果的理论品质,更注重研究成果的实现可能性与现实操作性。丛书立足实践、引导实践、关照实践,具有显著的实践品格,继而对我国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卷《刑事诉讼法学》中有关“认罪认罚与案件分流”的研究即是典型例子。自2007年起,张智辉教授就协同全国八个地方的公检法机关开展认罪案件从简从轻处理试点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犯罪嫌疑人认罪的案件在程序上从简、实体上从轻的观点。这一观点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的领导与其他刑事诉讼法学界专家们的认同。在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有关简易程序的规定便充分体现了张智辉教授的这一观点,即对认罪案件,除特殊情况外,都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对不认罪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审理。2018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经过第三次修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刑事速裁程序通过试点入法,充分践行了张智辉教授有关“认罪认罚与案件分流”的观点,由此也足以彰显其相关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意义。
三是检察特色鲜明,具有重要的改革参考意义。《刑事法研究》丛书不仅是将刑事一体化思想融会贯通的集大成之作,更是国内首套体现检察特色的刑事法学研究著作。第五卷《检察学》集中探讨了检察学研究与检察学改革的诸多重大问题,描绘勾勒了我国检察制度改革的宏伟蓝图,对于正在进行的检察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首先,作者重点论证了中国把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来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其次,作者论证了法律监督的基本内涵及其与其他类型监督的异同;再次,作者论证了检察权的基本构造和运行机制;最后,作者提出了检察权优化配置的指标体系。当前,为了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检察改革与检察工作应当更新办案理念、发挥好检察官的主导责任、加强检察理论研究、构建检察业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第五卷《检察学》中有许多重要的论述都与之不谋而合,因而对于当下检察理论研究和检察工作实践无疑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此为参考,将有助于学术界与实务界达成共识,继而共同建设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
《刑事法研究》丛书的使命担当:
张智辉教授始终站在刑事法学前沿刻苦钻研,笔耕不辍。张智辉教授自1996年进入中国检察理论研究所(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后,深入检察学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很多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检察学研究论文,在检察系统内部和社会各界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与反响;同时,张智辉教授作为检察理论研究所原负责人,带领团队从中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理论,为中国检察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刑事法研究》丛书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对我国司法改革与检察实践的理论凝练与升华。尽管丛书所辑录篇目多以作者已发表期刊文章、会议发言、专著中部分内容为基础,但也结合当前司法实践中的热点与难点进行了修改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参考价值。《刑事法研究》丛书也充分彰显了张智辉教授作为中国学者的使命担当。
在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作为必要的理论支撑,刑事法学研究应当进一步加强刑事一体化的研究,实现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携手并进,积极推动刑事法学研究的融通发展。张智辉教授《刑事法研究》丛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在我国刑事法学领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完善我国刑事法学研究与实践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为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我国首套检察特色的刑事法学研究著作面世,中国检察出版社2019年版,张智辉著。丛书共分为五卷,分别是《刑事法研究第一卷·中国刑法学》《刑事法研究第二卷·国际刑法学》《刑事法研究第三卷·刑事诉讼法学》《刑事法研究第四卷·犯罪学》《刑事法研究第五卷·检察学》。
内容提要:
《刑事法研究》丛书分为五卷,其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从事检察理论研究工作以来,对刑事法学领域一些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第一卷《中国刑法学》,其内容既有对刑法基本原理的分析,也有对具体罪名的法律适用及立法完善的思考,还有对刑法改革的反思与探讨。第二卷《国际刑法学》,内容包含了对国际刑法基本问题、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反腐败国际合作以及国际刑事法律文件与国内法衔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反思。第三卷《刑事诉讼法学》,全面梳理了刑事司法理论、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公诉权、羁押制度、逮捕制度、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全面审查制度、控辩制度、诉讼监督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第四卷《犯罪学》重点关注了犯罪学基本理论、犯罪预防原理与规律及方法、腐败犯罪的原因与预防等前沿问题。第五卷《检察学》,内容包括检察学理论与改革、检察制度、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及作用、检察权的性质及行使等诸多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五卷本所辑录篇目多以作者已发表期刊文章、会议发言、专著中部分内容为基础,结合当前法律实务中的热点与难点加以修改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参考价值。
作者介绍:
张智辉,1954年生于陕西武功。法学博士,现任职于湖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批“当代中国法学名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检察学。
张智辉教授1972年参军。1978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即西南政法大学),成为该校恢复招生后的首届新生。本科就读期间开始理论研究,在《法学研究》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试论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理论根据》。1982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师从高铭暄、王作富教授攻读刑法专业硕士学位,开始对刑事责任、犯罪学和国际刑法的系统研究,撰写并发表了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在此期间与华夏出版社、西南政法学院《国外法学参考》等合作,参与翻译了《英国刑法导论》《肯尼刑法原理》《新犯罪学》《国际刑法典草案》等多部译著。1984年硕士毕业分配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从事出版编辑工作。1986年以其硕士论文为基础增订出版了第一本专著《我国刑法中的流氓罪》。此后至今,张智辉教授始终站在刑法理论的前沿刻苦钻研,笔耕不缀,先后出版了8部重头学术专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张智辉教授是国内最早在国际刑法学研究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至今仍在中国国际刑法学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96年,张智辉教授调入中国检察理论研究所(2004年1月改名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进一步深入检察学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多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检察学研究论文;同时,张智辉教授作为检察理论研究所的负责人,带领团队从中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理论,为中国检察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智辉教授一直从事刑事法律科学和检察学研究工作,其在刑事法律科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犯罪学、国际刑法学。学术成果主要有:个人著作8部,主编、参编、参加翻译学术著作54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各类科研成果奖16次。其中,独著《刑事责任通论》(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于1999年获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奖项“全国检察机关精神文明建设金鼎奖”图书一等奖第一名;担任第一编主编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中国预防犯罪通鉴》(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出版)获中国图书一等奖;担任主编的《司法改革热点问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于2001年获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奖项“全国检察机关精神文明建设金鼎奖”图书一等奖第一名;独著“刑法改革的价值取向”于2003年获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奖项“全国检察机关精神文明建设金鼎奖”论文一等奖第一名。
(图文来源检察日报、中国检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