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 黎四奇
同学们:
大家好!
古语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于大家来说,学校就是这样一个流转的地方,你们只是学校的过客(我曾经也是)。自今天的仪式后,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拿到毕业证与学位证,离开生活数年的母校,去追求代表世俗成功的东西,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如愿以偿。在以后的生活中,作为个体,你可以选择只关心自己的喜怒哀乐,选择“从明天起,只关心粮食和蔬菜”,将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民族与国家的未来与发展割裂开来。然而,这是自私、狭窄与缺乏责任与担当的表现。之所以这样说,这不仅是因为你对帮助你走到今天的父母、亲人与朋友等欠下了债,而且也更是因为你对那些没有像你一样幸运的人欠下了债。除了我之外,读书人还应心怀天下与心忧天下。有担当,才会有自由。因此,我今年毕业典礼致辞的主题是,读书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对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多内求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毕业并不意味着读书的终止,相反,意味着读书的延续与另一种读书模式的开启。俗话说:学得到老,活到老。对于一个人而言,学不可以已。人生于世既是件幸事,但是为人又是件令人痛苦的事情。人是一种灵魂与肉身的综合体,前者高尚而不朽,它是划分人与其他动物最核心的标准,但是人的动物属性已注定了人并不那么崇高与伟大,因为沉重的肉身制约了灵魂的升华,它令人匍匐、摩擦于大地。拯救灵魂意味着要克制与放弃自己的肉欲,但是这有些强人所难。理想的幸福是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而这也注定了人要在夹缝中艰难行走,度过自己的一生。
在芸芸众生的认知中,有权、有名、有利与地位代表着成功与卓越。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是感同身受,君不见在各个学校的校庆中,捐款多者及位高权重者总是母校的无比荣光。对于学校与学生而言,虽然这也代表着成功,但是除此之外,成功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人生海海,做人是很苦的。肉体沉重,需要吃喝拉撒,而灵魂轻盈,需读书来滋养。生命有不可承受之轻,人的悲哀就在于我们的肉身沉甸、且欲望难以节制。杨绛曾言:在这物欲横流的人间,做人实在是够苦的。归根结底,人这种东西,无论外表被修饰得多么光鲜照人,在剥去层层外衣之后,余下的是一大堆欲望。当我这样说时,并不代表我认为求名求利是错误的。求名求利本身也是实现人生价值与意义的体现,而且也是绝大多数人认可的意义,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名利中找到自己及自己为人一世的意义,其因在于:
一是名利有限。无论人类的生产效率多高,其总是赶不上人的贪婪与渴求。在这个世界上,为了让我们的肉身得到更好的享受,没有谁嫌自己的钱少,少有人不想爬得更高。而且,科技并不必然导致社会财富的均衡公平分配,相反,它会使得财富越来越集中而从二八现象变为一九现象,或更严重。在人满为患的社会中,名利双收表明名只是利的另一种表达。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名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稀缺资源;
二是财富有毒。卢梭曾说:我手中的金钱是实现自由的工具。管仲也认为: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仓廪实”与“知荣辱”、“知礼节“表现的是肉体与精神之间可能的逻辑关系。能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只是精神富有的前提,但不是精神富足的必然因果逻辑。社会经验告诉我们,财富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自由与灵魂高尚。对于许多人来说,财富毋宁是奴役,是风险,是控制,是堕落。虽然财富能让我们的肉身舒适与安逸,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的判断与定位或取之无道,财富就是一种毒。叔本华即认为: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就渴得越厉害。名望亦是如此。
对于如何为人为事,古希腊伯里克利的演讲词仍然具有强劲的时光穿透力:“我们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但是并没有因此而至于奢侈;我们爱好智慧,但是没有因此而至于柔弱。我们把财富当作可以适当利用的东西,而没有把它当作可以夸耀自己的东西。至于贫穷,谁也不必以承认自己的贫穷为耻;真正的耻辱是不择手段以避免贫穷。”幸福的人生是肉体与精神的平衡,这表明外求的名利只是幸福的手段,但并不是必然的手段。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但是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因此,生活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方式,而更是一种精神的方式。当一个人的精神荒芜时,他/她的现实世界也必定是兵荒马乱与荒草丛生,他/她的肉身就会像缺水的花草一样日渐枯萎、凋敝 。忧愁、苦闷、彷徨非书不能解,愤怒、烦恼非书不能释,颓废、萎靡非书不能振。书能让人安宁,是人的灵魂支柱。除了“六便士”,我们更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月亮”。请大家记住:若心灵缺乏栖息之地,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是在流浪。忙忙碌碌之中,人总要有一段路是要通过阅读明理而向内行走的。
虽然不读书,我们一样可以走完这“九九八一难”的一生,但那不是生活,而只是苟且而已。为了活得其所,我们有义务去寻找人之为人的意义。读书并不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选择,它是大部分人构建其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虽然读书不一定会让你前途光明、锦衣玉食,但是它能让你谈吐优雅、处事有度,内心坚强,会让你知道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宁作我,岂其卿。读书能让你知道我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且我也只愿意做我自己。正所谓,人间枝头,各自乘流。人生渡口,各有各舟。人生一世,健康、开心、快乐、自由、自在、自然与随意就好。虽然读书并不一定会使人文明或更加文明(有时,还正相反),但是读书一定会使人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是与什么是非,使人知道应该为什么而活。赚钱与读书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修行,前者令人活得有尊严,后者令人活得充实而无惑。我们终其一生,都应以书为伴。我们终其一生,都应在阅读中寻找自己失落的灵魂。
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多奉献
在这个茫茫人海的世界中,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到书,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大家一样能读书到这样的程度。固然读书的目的是使人不要成为文盲,使人具有应对错综复杂生活的力量,使人能摆脱愚昧与无知的状态,从而变得文明些,进而成为文明人。除此之外,读书的目的更在于使命感与责任感。人并非形单影只的存在。在险象环生的世界中,人类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因为人能群。虽然你不会放牛放羊,更不会宰牛杀羊,但是你还能吃上美味可口的牛羊肉、喝上可口的美酒,那是因为有人在默默地为你承担、付出与奉献(尽管并不是无偿的)。社会和谐应该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人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的,而社会关系说明,人与人之间彼此都赋有义务与责任,尽管我们彼此可能是素昧平生。一望无际的森林给人辽阔、雄壮的感觉,但是这种人间美景也告诉我,一颗树的存在是没有太多意义,因为它孤独、寂寥与无助。正所谓,独木不成林,一个好汉三个帮。
在自然界,安全感、舒适感与存在感等都是一个“要群、能群”的集体协作、互帮互助互爱的表达。在人的世界中,这种观念同样适用,虽然个体、个体意识至关紧要,但是缺乏了国家与集体的加持,个人的自由、平等、人格、生命与健康等也岌岌可危,而只能是侈谈与水月镜花。人生存于社会连带关系之中,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依赖于群体的命运。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读书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满足眼前的需求,这就是目光短浅、认知贫乏与不作为,尽管人在本质上是自私、利我而不利他。亚里士多德曾言:人是一种天生过政治生活的动物。这说明,个人的命运、个人的成就、个人的幸福与快乐等都是寄喻于群体之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是一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连带关系。无论一个人的能耐有多大,但是脱离了群体,他就失去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失去了发光发热的机会。一个人的价值实现于群体之中,一个人的成功也需要集体来证明。自由主义者哈耶克即认为:一个人自由社会的本质在于,一个人的价值和报酬,并不取决于他所拥有的抽象能力,而取决于他能否成功地将这种抽象能力转换成对其他有能力做出回报的人有用的具体的服务。湖湘强人曾国潘曾言:天物愚者真,智者伪;愚者完,智者丧。放大格局,我们就会发现,关爱他人,其实就是在关爱自己。
人生如同烟火,稍纵即逝,而困难却起伏绵延。生命旅途中,苦乐相伴,我们所希望的快乐并不单纯,快乐总夹杂着柴米油盐、求名求利的烦恼、忧虑与痛苦。作为读书人,走向社会之际,我们就应告诫自己:读书本就是责任、担当与治愈。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能生活下去,能生活得更加通透、美好与幸福,同时也是要让其他无数的陌生人能够在生活中体会到人之为人的尊严,体验到温暖、快乐与幸福。虽然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我们每个人都只是那天空中一划而过的流星,但是却可以形成那美丽的流星雨。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和他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来到人世间,不只是为了照亮自己,也更是为了照亮他人。除了爱自己,我们还要爱他人,如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同事,还有我们的国家。是否具有仁爱之心、对他人是否具有悲天悯人之情是检验我们教育是否成功的试金石。诚如所言:如果你还能感觉到痛,说明你还活着。如果你还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说明你还是一个人。如果你还会独立思考与权衡,那么说明你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读书之人。
最后谈二点祝福:一是祝大家身体健康。谋生谋业不易。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初入职场,面临各种挑战与考验,除了疲惫,你可能会心力憔悴。希望大家都能心定而气定,能体会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二是祝大家开心、快乐。生命就是一次向死而生的单程旅行。逝者如斯夫,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珍惜这难得的光阴,我们都要尽可能地让自己快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台词:最让我难过的是,我们竟然浪费了那么多时间。为了快乐,我们不能浪费时间。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