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岚氤氲,冬意渐染。2025年11月11日至12日,法学院党委组织青年教师代表赴隆回县白水洞村开展以“法润乡村,青教筑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本次活动将乡村普法教育、党建助乡村振兴座谈、青年教师国情调研深度融合,为乡村送去法治清风,为基层治理注入法学智慧。

法治种子播心田:
情景式普法守护“少年的你”

(刘辉老师“拒绝校园霸凌”普法课堂)
白水洞村小学,湖南大学教师“领航工作站”成员、法学院青年教师刘辉老师将法律知识转化为生动故事,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拒绝校园霸凌”普法课。他通过互动问答、案例分析,引导同学们识别霸凌行为,学会自我保护,并勇敢地向霸凌说“不”。课堂气氛热烈,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懂得了尊重与友善的重要性。

(宋晓庆老师“利剑护蕾”特别课堂)
与此同时,一场名为“利剑护蕾”的特别课堂在女生中温情展开。法学院民商法教工党支部书记宋晓庆老师以情景模拟的授课方式,邀请女生们参与角色扮演。“当陌生人让你感到不舒服时,你会怎么做?”宋老师通过设定具体场景,耐心教导她们认识身体自主权,学会辨别不当接触,并坚定地表达拒绝。这场充满关怀与力量的普法课,如同为花季少女们披上了一件坚实的“法治护甲”,增强了她们的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向白水洞村小学赠书《民法典》)
课后,老师们为白水洞村小学送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一书,充实学校普法教材。
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国情调研促科研成果转化
普法教育之外,青年教师们深入田间地头,对白水洞村的“虎久物语”茶企进行产业调研。他们走访茶产,详细了解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的全流程,特别关注了产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品牌保护、地理标志认证、销售合同风险等法律问题。同时对花瑶族生态染织艺术传习基地、白水洞村九重天瀑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花瑶族生态染织艺术传习基地)
“这次调研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中国乡村的脉搏。”参与调研的老师们感慨道,“过去我们在书桌上研究的多是抽象的理论问题,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法律在基层最真实、最迫切的需求。这些鲜活的一手资料,将成为我们未来课堂教学的生动案例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法治赋能基层:
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座谈会
调研期间,另一重头戏是与乡村干部的深度交流。法学院调研团队与白水洞村村支书杨佳兴及湖南大学驻白水洞村工作队老师以“党的领导与乡村振兴”为主题召开座谈会。
座谈会上,青年教师们发挥专业特长,针对杨书记提出的乡村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经济合同规范、乡村合作社运营中的股权纠纷、以及乡村常见的婚姻家庭、青少年权益保护等问题,从法律层面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与指导,同时就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向白水洞村支部赠书《民法典》)
法学院党委书记李劲松作总结讲话,他指出,这次座谈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产业发展的有序推进,还是基层矛盾的有效化解,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而法治的贯彻实施,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定盘星’和‘强引擎’,它确保了发展方向不偏、资源整合有力、政策执行高效。只有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法治的规范优势、秩序优势紧密结合,才能凝聚起最广泛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高标准落实落地。
座谈会后,法学院调研团队为白水洞村支部送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村支书杨书记表示将把座谈会上的法律建议和党建精神带回日常工作中,依法办事、依规治村,在党的旗帜下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此次“法润乡村,青教筑梦”实地调研活动,是湖南大学法学院党建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促进青教成长的工作缩影。法学院白水洞一行,不仅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乡村孩子心中,以法治力量护航乡村治理,更让青年教师在深入国情的调研中锤炼了本领,实现了法学教育与乡村振兴实践的“双向奔赴”,为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贡献了独特的法学力量。

此次活动由法学院党委书记李劲松带队,学院青年教师代表刘辉、宋晓庆、林慰曾、黄丽萍老师,法学院副院长湛建云、党政办主任夏永宁、党务干事成凤仪一同参加,湖南大学驻白水洞村工作队成员陪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