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蒋海松
(第一届“未来精英杯”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颁奖仪式现场)
2020年12月20日下午,第一届“未来精英杯”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颁奖仪式暨第二届大赛启动仪式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会堂举行。
(第一届“未来精英杯”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颁奖仪式暨第二届大赛启动仪式全体成员合影)
“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由大赛组委会主办、湖南大学法学院发起并承办,每年举办一届。首届大赛于2019年8月举行启动仪式,全国各地高校群起响应,初审共收到论文1875篇,逾两千位青年学子踊跃参赛。历经一年多时间,经过初赛、复赛诸环节,最终确定获奖名单。大赛引发广泛关注,曾入选“2019年法学教育十大事件。”
(“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风云录 创制:蒋海松等)
仪式开场时观看了宣传短片《第一届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风云录》和宣传沙画视频。
(李树涛副校长致辞)
湖南大学副校长李树涛致欢迎辞。他介绍道,坚持举办“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是湖南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法学教育改革创新、落实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团结全国法学教育力量的重大举措,也是继承发扬发扬千年学府文脉道统、传承湖湘经世致用传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的创新之举。
(张文显教授致辞)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大赛组委会名誉主任张文显教授发表了主旨讲话。他指出,写作能力是法治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举办写作大赛事关法治人才培养和法治建设的大局。纵观首届大赛,呈现出“参与广泛、论题新颖、思考深入”的可喜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大赛的水平,他提出了几点期望:第一,认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法学研究创新。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法学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法科学生也应吃透其理论精髓,学习其鲜活的语言,才能写出富有时代特色、回答人民之问的好文章。未来写作大赛的布局,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及其在法治实践中的伟大力量进行学术阐释和创新研究。第二,注重法理引导,将思索法理、表达法理作为法律写作的灵魂。“法理”是良法善治的结晶,是法律语言之本,是法律写作之魂。一篇法律文章,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是否揭示了法理。第三,注重文法规律,提升法律表达的艺术性。借鉴传统文化中写作章法,如写作首重立意,要注重意旨对文辞的统帅。法律写作要注重“知识、思想、语言、逻辑、修辞”五大要素的完美统一。张文显教授期待法科学子们,不忘法治初心,站立思想之巅,成就法治英才,写就璀璨华章。
(屈茂辉院长发布报告)
大赛组委会秘书长、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屈茂辉教授发布了《法科学生写作能力分析报告——基于第一届“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的分析》。报告介绍,从获奖作品来看,法学本科学生表现出较好的写作能力,思想敏锐。研究议题相当多元,涵盖面广,紧跟时事,如对人工智能、民法典等新生事物有高度关注。但学生素质能力还存在一些短板:如:第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解决实践问题能力不足。较为敏锐地注意到人工智能等社会热点,但较难运用知识解释这些问题。第二,阅读视野有限,同质性严重。书评集中在《为权利而斗争》《社会契约论》等常见经典,不同院校学生在读大致相同的文献,学术视野不开阔。第三,写作技巧粗疏,语言、逻辑、修辞等的把握欠缺火候,对于写作规范较为陌生。第四,问题意识不强,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都较为欠缺。
报告指出,这体现了当前法学教育一些普遍问题。如:第一,没有专门的写作课程和系统训练,传统写作训练培养方式较为单一。无法获得有效指导是写作能力较低的最重要原因。第二,以知识传授性为主,全面的能力培养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思维较为缺乏;第三,伦理教育严重缺乏,距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罗英副书记主持)
颁奖仪式由湖南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罗英主持。
在颁奖环节,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大赛组委会名誉主任张文显,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韩大元,《中国法学》总编辑、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大赛组委会主任张新宝,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王敬波,《法学杂志》编审刘宇琼,《法治日报》编委、理论部主任、法学院专刊主编蒋安杰,《中国法律评论》执行主编、编辑部主任袁方,永雄集团专职党委副书记李振宇,湖南大学副校长李树涛,湖南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姜明安,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屈茂辉,湖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湛建云等嘉宾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
(张文显教授为特等奖选手颁奖)
(韩大元教授颁奖)
(张新宝教授颁奖)
(王敬波教授颁奖)
(刘宇琼编审颁奖)
(蒋安杰主任颁奖)
(袁方主编颁奖)
(李振宇先生颁奖)
(李树涛教授颁发优秀组织奖)
(姜明安教授颁奖)
(屈茂辉院长颁奖)
(湛建云副院长颁奖)
本届大赛最终确定特等奖1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24名、优秀指导奖3名和优秀组织奖5名、优秀奖30名。因参赛作品数量和质量所限,部分奖项空缺,1号公告中明确的剩余奖金全部滚动用于第二届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
(奖杯和礼物)
暨南大学学生刘亦婷《论彩礼的法律规制——以请求权基础的建构为视角》获得论文组一等奖,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章豪《论合同僵局之破解——“新宇公司诉冯玉梅案”评析》、湖南大学学生许楚涵《马增辉诉曾云军、李和平借款合同纠纷案评论》荣获荣获案例评论组一等奖。华东师范大学刘亦艾《论法律的确定性、妥当性与交谈合理性——评张志铭教授<法律解释学>》获得人物书刊组特等奖,西南政法大学董泽政《凯尔森的纯粹法理论及其现代意义》、曲阜师范大学姜慧《自然法与实证法的双重奏—— 读<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济南大学左晓宇《<认真对待权利>中的原则与权利》获得人物书刊组一等奖。暨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方斯远、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吴香香、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员于浩荣获优秀指导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安徽大学法学院、华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荣获优秀组织奖。所有奖项总奖金高达几十万元,其中特等奖奖金3万元,一等奖2万元,二等奖1万元,三等奖5千元,优秀指导奖1万元,优秀组织奖1万元。
(“教授加”法律服务平台CEO王鹏为获奖选手赠送《漫画民法典》丛书)
颁奖仪式由“教授加”法律实务平台举行在线直播,“教授加”法律实务平台向获奖代表赠送了其编写的《漫画民法典》系列丛书。
(获奖选手刘亦艾发表获奖感言)
获奖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刘亦艾同学发表了获奖感言。他恳切地表示,写作大赛最大的意义是对自己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的改变,这是自己的学术起步之旅。学术萌新的起步很容易遭受挫折,需要帮扶与鼓励,写作需要长期训练,写作大赛建构了一个全国性的平台。引导大家在“赛前想写、赛中敢写、赛后会写、往后愿意写”。相信写作大赛将成为法学界的一段传奇和佳话。
(优秀指导老师奖获得者方斯远发表感言)
优秀指导奖获奖代表、暨南大学法学院方斯远老师发表获奖感言。他说,很多老师抱怨论文季是最需要“速效救心丸”的痛苦日子,学生则抱怨大学没有写作的综合训练。写作是综合技能的展现,需要长期的积累。感谢写作大赛提供了全国法科师生面对困惑、交流经验的良好机会。
(优秀组织奖的获奖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团委书记肖晶老师发言)
优秀组织奖的获奖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团委书记肖晶老师发言感谢写作大赛鼓励学生养成思辨意识和批判精神,为全国学生提供广阔交流的空间。她也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广泛发动、以赛促学的的情况。
(张新宝教授发布第二届大赛公告并致辞)
最后,大赛组委会主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张新宝教授发布第二届大赛公告并致辞。他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法学教育的行动指南,重视法治人才培养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涵。要把写作大赛要放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个高度来认识来推动,确保大赛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他建议,可参考学界已经出台的《法学引注手册》,借写作大赛的契机编写基本的“法律写作指引”,以有的放矢、有章可循。组织方要及时总结优秀论文的优秀经验,参赛同学也应做好自我总结。张新宝教授还以“五有”为题对法律学子的写作提出了学术建议,即有知识,广泛阅读文献,不能凭空捏造;有思想,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坚定立场;有问题意识,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法治实践出发;有方法,要讲逻辑文法;有观点和对策,能解决中国问题。
(颁奖仪式主会场)
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旨在深入推进法学教育改革,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增强法科学生综合能力,丰富法科学生风采展示平台,明确写作能力在法学教育中的定位,引导法科学生将写作能力作为从事法律职业的重要基础,营造良好的法科学生写作氛围,强化法科学生写作动力,提升法科学生写作水平,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优秀人才。
第二届写作大赛启动后,主办方将公布统一的征稿方式和参赛系统,也欢迎全国各地法学学子踊跃参赛。
本次活动由教授加法律服务平台提供直播(链接:https://app84bhwezv8940.pc.xiaoe-tech.com/detail/l_5fdeb323e4b0231ba88dc6af/4?fromH5=true),点击直播地址可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