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法学院 >> 学生事务 >> 社团之窗 >> 正文
您的位置: 法学院 >> 学生事务 >> 社团之窗 >> 正文

小獬普法丨新中国75年法治建设:制度构建与实践成果

时间:2024-12-05 浏览量:

B763


这只聪明伶俐的小神兽叫“湖小獬”,它是湖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的专属IP形象,以踞坐古兽獬豸(xièzhì)为原型创作,软萌且不失正气,人见人爱。

獬豸,又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新中国75年法治建设:制度构建与实践成果


AE57C


回顾法治历程,展望光辉未来。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的75年。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深刻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奠定法治基础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推进,我国法治建设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在此宪法宣传周,我们以“制度构建”与“实践成果”为主线,回顾法治历程,总结经验启示,共同展望全面依法治国的光辉未来。

01法治起步:从无到有,夯实根基


41068


1.初创阶段的制度奠基。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社会改革与国家治理的紧迫需求,法治建设迈出了第一步。1949年的《共同纲领》确立了临时宪法的地位,为新中国的法治框架搭建了基本框架。随后颁布的一系列法律,如《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和《工会法》,直接回应了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既为社会稳定与公平正义奠定了基础,也为新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持。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宪法制度的正式建立。这部被誉为“人民宪法”的根本大法,明确规定了国家性质、公民权利与义务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宪法制度的确立,也为中国法治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建设过程开辟了道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开启了法治建设的新篇章。1982年修订的《八二宪法》不仅吸收了历史经验,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保障。这一阶段,立法工作以制度完善为目标,推动各领域法律逐步覆盖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2001年,我国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这一体系以宪法为核心,包括刑法、民法、经济法、环境法等多个领域的法律规范。2010年,这一目标如期实现,标志着我国法律制度从单一走向完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确立,不仅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的经验,也为现代化国家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持。

科学立法是现代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立法程序,广泛听取社会意见,提高立法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水平。例如,《民法典》是我国科学立法的代表性成果,涵盖了财产、合同、婚姻家庭等多个方面,不仅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理念。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等新兴领域的立法同样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再如《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的颁布,不仅保障了公民的数字权益,还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治奠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我国法治建设在制度构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一制度不仅保障了国家治理的法治化,也为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了根本支撑。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制度创新,加强科学立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更强大的法治力量。

02实践成果:推动法治落地


9A37C


1.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度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推动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从设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到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等纲领性文件,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覆盖。例如,《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强调绿色发展优先,《个人信息保护法》强化了数字时代公民隐私权益的保障,法治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石。

在制度创新上,我国通过司法体制改革、行政执法改革等措施推动法治进步。例如,司法责任制明确了“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原则,提升了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智慧法院”通过在线庭审和电子诉讼,减少了群众诉讼成本。在行政领域,“互联网+政务服务”使公共服务更加高效,公众可以在线查询审批进度或提交申请,极大地方便了日常生活。

作为培育全民法治意识的重要环节,校园成为法治宣传的主阵地。高校通过宪法宣传日的“宪法晨读”活动、模拟法庭实践以及法律诊所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法治精神。例如,学生在模拟法庭中扮演不同角色,从案情审理到判决宣告,深刻体会法律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2.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我国在司法领域进行了多项改革。司法责任制改革强化了法官与检察官的责任意识;公开审判与判决文书上网等举措提高了司法透明度。此外,减刑假释的透明化管理进一步强化了对权力的约束,体现了司法过程中的公平与正义。

在司法实践中,我国设立了法律援助机构,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在劳动争议调解中,基层法院积极化解矛盾,为劳动者和企业提供公正解决渠道。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法律援助为农民工追讨欠薪,这种方式不仅减少了诉讼成本,也增强了社会治理的法治效果。

在社会治理领域,法治的力量不断凸显。例如,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各地政府依法依规采取公共卫生措施,如封控管理、信息公开和疫苗接种,既保障了群众的健康权益,也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法治化治理模式在疫情防控中的成功实践,为未来类似公共危机的处理提供了范例。

校园法治建设是社会法治建设的缩影。例如,一些高校通过普法宣传、法律知识竞赛以及模拟法庭活动,深化学生对法治的理解。一些学校还在校规制定中引入学生参与机制,让校内治理更加透明与公平。这种依法治理的校园实践,不仅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也为全社会普及法治理念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实现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从国家治理到社会管理,再到校园文化的融入,法治实践不仅保障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让每一位公民感受到法律的力量。未来,我们应继续推动法治落地,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

03结语

75年来,我国法治建设从无到有,从制度奠基到全面覆盖,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伟大成就。在新时代,全民法治观念不断增强,法治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有责任在生活中践行宪法精神,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法治力量。

湖南大学法学院版权所有©2019年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2号
邮编:410082   电话:0731-8882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