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法学院 >> 学院新闻 >> 正文
您的位置: 法学院 >> 学院新闻 >> 正文

教师风采|李婧嵘:湖南大学首届优秀教师新人奖得主

时间:2020-09-10 浏览量:

编者按:湖南大学法学院涌现出一大批潜心科研、热爱教学的优秀教师。教师节前后,院网“教师风采”栏目将持续更新,推送诸多名师的报道,敬请期待。首期推送的是刚刚荣获湖南大学首届优秀教师新人奖的李婧嵘老师。



报效母校 崭露头角

2020年7月10日,湖南大学2020年青年教师大会举行,首届“湖南大学优秀教师新人奖”颁奖。校长段献忠主持会议并为获奖老师颁奖。法学院李婧嵘副教授荣获“湖南大学优秀教师新人奖”。

李婧嵘老师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法学院,后在岳麓书院攻读历史学硕士,2014年获德国汉堡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学位。2015年回母校入职湖南大学法学院。2019年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第一名。李婧嵘在科学研究上勤奋钻研,成绩突出,近五年来主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数项,参译译著两部,其中一部获第八届中国出版集团优秀“走出去”奖,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且一篇发表于校定A1外文顶级期刊。担任法学院国际事务中心副主任,积极促进学院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了湖南大学法学院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法学院等多所著名高校法学院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在法学教育核心期刊上发表教改论文一篇,主持教育部协同育人教改项目两项,校级教学教改项目两项。潜心教学,悉心指导学生,主讲本科生《中国法律史》、《法社会学》课程,主讲研究生《中国法律史专题》等课程,颇受好评。



2019年,李婧嵘以独立作者所著论文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Ernian lüling Manuscript Unearthed from Zhangjiashan Han Tomb No. 247被创刊于1917年的国际顶级综合性期刊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录用发表。该杂志由剑桥出版社出版,是已有百年历史之久的顶尖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发表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人文、历史、艺术研究的学术论文。李婧嵘的论文以1983年底出土于湖北江陵地区张家山247号汉墓的法律写本《二年律令》为例,研究了出土于墓葬之中的秦汉法律写本的性质与功能。该研究是我院发表的又一篇顶级国际学术期刊论文,这是我院近年来实施学术科研人才引进政策与培养计划取得的重大成果。


不忘初心,潜心教学

2014年,李婧嵘获得德国汉堡大学博士学位。2015年初,回国任教,成为湖南大学法学院的一名教师。作为青年老师,李婧嵘始终不忘初心,将教学作为工作的重点。

在教学工作中,李婧嵘善于反思和研究,思考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比如,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大学课堂变得越发安静,基本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沉默听讲。李婧嵘分析原因,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互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较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



为了改变法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李婧嵘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并开展有益的尝试与探索。首先,她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良性有益的教学环境中,师生会相互信任、尊重与理解,共同探索法律知识、讨论问题、分享所得。因此,在课堂时间外,她采取了多种方式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如记住学生的名字,有效回复学生的信息与提问,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经历,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与习惯,为学生排忧解惑。

在《中国法律史》的课堂教学中,李婧嵘采取了以问题为导向的研讨式教学。首先,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提出问题,针对教材讲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让学生结合法律制度背后的社会背景、文化因素以及历史规律进一步挖掘和探讨,然后再让学回答“怎么办”,即如何借鉴古代优秀法制资源应用于现代法治建设中。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的探讨过程体现了“以问题为本”教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法律史的小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采根据探讨问题的不同,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学生报告、情景模拟、法律辩论等方式开展讨论与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在讨论中让学生对法律史的认识不断深化。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着答疑、指导、评价的关键作用,抛出案例及问题供学生研讨,对学生的讨论提供有益的反馈与指导。

并且,李婧嵘也在课程中深入推进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充分挖掘法律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积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的内涵与逻辑,从中国的历史传统中汲取养分,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中国法治建设应扎根于自己的土壤上,体现鲜明的本土特色。

从教学反馈与成果来看,李婧嵘的法律史教学课堂颇受学生好评,有效满足了学生的期望和要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对问题辨析和反思,再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有效训练了学生法律思维的敏锐性和逻辑严密性。而让李婧嵘感到欣喜的是,毕业后的学生也会联系她,分享并感谢大学时代在法律史课堂中的学习与所得。


悉心育人,塑造价值

李婧嵘始终将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工作中开心而有意义的事情,认为体现老师价值的便是看到自己指导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所进步与成长。借鉴理工科老师培养学生的经验,李婧嵘与学科其他老师组建导师组,优势互补,共同指导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每两周,要求学生阅读指定的法学专业经典书籍,并且依据学术规范要求写作读书报告,给以学生及时有益的反馈与建议。在导师组培养模式下,学生们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学生的读书兴趣得以提升,写作水平得到有效训练,并培养了他们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与逻辑思考能力。



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从开题报告、中期写作到毕业答辩的全过程中,李婧嵘一直会细致耐心地指导学生,与学生积极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写作计划、研究思路以及遇到的写作问题,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惑。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李婧嵘通常会要求学生反复修改多达十几稿,每一稿无论是文章的整体思路、前后段落间的逻辑关系,还是措辞用句和表达方式,她都会字斟句酌帮他们修改、润色,并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导学生如何修改。

在课余时间,李婧嵘也希望成为有温度的老师,给学生以关怀与温暖。她注重给学生以正面指引,通过积极向上的价值引领,提升学生的学术自信,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建立严谨的学习方法与态度,让学生了解自己也关注社会,变得更为乐观向上,对学习与生活有规划有信心。

湖南大学法学院版权所有©2019年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2号
邮编:410082   电话:0731-88821963